文/劉鈞豪(逢甲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103、劉鈞豪律師事務所主持律師)
在當今變化快速、資訊爆炸的商業環境中,企業面對的不只是市場競爭,更有來自法律面的潛在風險。從內部人事管理、財務揭露,到外部併購整合、智慧財產權糾紛,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爆法律責任,影響公司形象甚至營運。作為企業負責人,如何掌握風險源頭、建立防火牆,是確保企業穩健發展的重要基礎。
企業法律風險控管之重要性
企業的法律風險大致可分為內部及外部風險兩大面向:
(一)公司內部風險
1.企業舞弊與財報造假
企業財務報表如有虛偽、隱匿或誤導投資人之資訊,依最高法院見解 ,負責人依照公司法之相關規定,將被推定有過失,須自行舉證已盡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及忠實義務。
且如果董事、監察人或經理人等負責人簽署財報內容,若未確實審查或未留審查所憑證據,將可能無法免除責任。
2.勞資糾紛與雇用責任
勞資部分包括違法解雇、未依法給付加班費、未確實記錄到班資訊、擅自調動崗位、未建立性騷擾防治機制、缺乏考核與申訴程序等,均可能受政府機關裁罰,且相對應,勞工若將事件升高至申訴或訴訟,除需要應對訴訟外,更常引發媒體關注與導致企業形象損害。
3.競業禁止與保密義務管理
企業目前均著重資訊與專利戰,但高階主管或關鍵技術人員離職或遭到挖角可能帶走核心機密,若聘僱初期未簽訂競業禁止或保密條款,雇主將難以主張權利,不得不防範。
(二)公司外部風險
1.企業商標爭議
例如知名品牌「Under Armour」於中國控告「Uncle Martian」仿冒案件,即因商標近似造成市場混淆,並判決高額賠償。國內亦有類似商標侵權爭議等風險。
2.營業秘密與資安保護不足
近來駭客猖獗,企業包括客戶名單、價格成本、技術文件等,如未強化保護措施,極易外洩,嗣後假設造成客戶損害,後續訴訟衍生爭議更難以估計;又或者離職員工攜帶機密資料另行創業,故在此建議企業應該分層管控公司資訊,以防微杜漸。
3.智慧財產權侵權責任
現今為專利戰時代,使用的專利來源為是否係他人申請之專利,又或者所聘僱之員工開發之技術是否有使用到前公司之專利,均可能衍生高額賠償訴訟。
另在著作權上,包括使用未授權圖片、影片、設計素材,或使用AI生成內容但未更加詳細比較合法性,或者提供訓練之素材是否合法,均可能構成新型爭議。
企業經營中負責人必須了解的法律責任
企業負責人需了解並因應以下三種法律責任:
1.民事責任
包括損害賠償、解約爭議、契約義務違反等,或因內部缺乏管理導致損害時,企業與高階主管均可能共負責任。
2.刑事責任
企業常見刑事責任如背信、偽造文書、侵占掏空等,證券交易法相關如內線交易、財報不實、炒作股價等,負責人均將可能遭檢調偵辦,更嚴重影響企業營運及企業形象。
3.行政責任
倘違反主管機關規定、未申報相關財稅資訊、違反個資法、勞資、環保、消防等法令,均可能遭主管機關為行政處分,甚至命令停業解散,不可忽視。
雇主時刻注意強化企業法律風險控管:
1.勞資規範及制度是否健全?
(1)是否依規定制定「工作規則」、「性騷擾防治措施」、「排班與加班管理制度」?
(2)員工申訴與考核制度是否有紙本或系統記錄可供佐證?
2.是否與員工簽訂競業禁止與保密條款?
(1)契約條款是否明確定義禁止期間、區域與離職競業禁止之補償條件?
(2)營業秘密之保護及管理?如有無標示、分類、加密處理重要文件與數據?資料存取是否有分層權限控管與相關紀錄?
3.財報與資訊揭露是否落實簽證流程?
(1)是否保留相關會議紀錄、查核資料?
(2)負責人是否能證明對報表已充分理解與確認始為經營判斷?
4.智慧財產權是否有註冊與維護?
(1)公司商標、產品名稱是否有申請註冊?
(2)行銷素材是否為合法授權或取得?
5.AI工具與內容使用是否符合法律規範?
(1)使用AI平台(如Midjourney、Canva)產出之圖片,是否確認授權狀態?
(2)若進行商業用途,是否符合平台商業授權規定?
結語
企業經營講求效率與創新,但若忽略法律層面的風險控管,輕則損害公司商譽,重則導致負責人須面對刑民事責任。因此,雇主應主動建立防範機制、定期檢視合約與勞資制度、善用法律顧問專業協助、並適度為風險轉嫁,以預防勝於治療,打造穩健、可持續的企業體質,才能真正創造永續的品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