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遺贈稅法關於贈與和視同贈與的差別分析

文.圖/偕德彰(會計71、德安財富傳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德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
 
 
我國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四條所稱『贈與』,就是指財產所有人以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他人,經他人允受而生效力之行為。但遺產及贈與稅法第五條規定:財產的移轉有下列情形其中一項時,雖然沒有贈與之名,而有贈與之實仍以贈與論,需課徵贈與稅,我們稱之為『視同贈與』。
 
一、何種情況為『視同贈與』
1.在請求權時效內無償免除或承擔債務者,其免除或承擔的債務。例如:在債務求償期間,同意債務人不用償還欠款。
2.以顯著不相當的代價,讓與財產、免除或承擔債務者,其差額部分。例如甲持有公告現值100萬元土地交換乙公告現值60萬元土地,並言明不給予任何補貼,便視同甲贈與乙40萬元的財產。
3.以自己的資金,無償為他人購置財產者,為其資金,但所購財產為不動產時,為其不動產。例如某甲以自己的資金300萬元替妹妹購買上市公司股票,這300萬元就是某甲對妹妹的贈與。
4.因顯著不相當的代價出資為他人購置財產時,其出資與代價的差額部分。兒子付1000萬元給爸爸請他幫忙買上市櫃公司股票,爸爸卻替兒子出資購買價值2000萬元上市櫃公司股票,這情況下會以差額1000萬元課贈與稅。
5.限制行為能力人或無行為能力人所購置的財產,視為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的贈與。但能證明支付的款項屬於購置人所有者,不在此限。例如公司辦理增資,父親以未成年子女名義認購股票並支付價款,就是父親對子女的贈與。
6.二親等以內親屬間財產的買賣,以贈與論。但能提出支付價款的證明時,且這些已支付的價款不是由出賣人貸給或提供擔保向他人借得時,不在此限。例如某甲向哥哥購買不動產,如果無法提出支付價款的確實證明,便視同哥哥贈與不動產。
 
二、『贈與』與『視同贈與』如何判別
一般贈與的重點在於「無償」和「允受」,如果要辦理贈與財產的產權移轉登記需要「贈與稅免稅證明書」時,就要檢附相關資料向國稅局申報贈與稅。若不符合贈與要件,例如「有償或低價」或「未經他人同意或接受」,則為『視同贈與』。一般贈與漏報要連補帶罰且有檢舉獎金,視同贈與只補不罰但也沒有檢舉獎金。有錢人常會利用『視同贈與』做避稅規劃,認為沒查到就賺到免繳贈與稅,等被國稅局查獲再說。萬一被查到,收到國稅局通知1日內,10日內補稅免罰,核課期間5年。但接到通知後超過10日沒有繳納就和一般贈與一樣,處2倍以下罰緩。
贈與和視同贈與的差別分析
項目
事項 法令依據 查獲處理 課稅基礎
不動產 核課期間 併計遺產
贈與 遺贈稅法
第4條 逕行認定
漏報 按時價(土地公告現值或房屋評定現值) 申報案件為5年未申報為7年 死亡前兩年贈與未併計遺產,視為漏報遺產
視同 贈與 遺贈稅法
第5條 通報10日內補報 按公告現值或評定現值 一律為5年 除通知補報贈與,並應通知補報遺產
 
 
三、如何辨別贈與與視同贈與的案例分析
例如父親要贈與小孩不動產,先給小孩現金,小孩再去購買不動產是屬於贈與行為,如果爸爸直接購買不動產登記小孩名子就是『視同贈與』,說明如下:
1.直接贈與現金
父親直接贈與現金3億3,000萬元,子女再用該金額購買不動產。計算方式:贈與稅=(3億3,000萬元−免稅額244萬元)×20%−375萬元=6,176萬2,000元
2.直接登記子女名下
父親簽約購買不動產,但直接登記在子女名下,此行為視同贈與,贈與稅與先購後贈方式相同,例如父親以自己名義購買不動產(公告現值8,000萬元)後再贈與子女。計算方式:贈與稅=(8,000萬元–免稅額244萬元)×20%–375萬元=1,176萬2,000元。
 
結語
「贈與」與「視同贈與」,皆有贈與事實發生,然以形式上構成之課稅方式完全不同。進行稅務籌劃時,若可將直接贈與轉換為視同贈與,則贈與稅風險將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