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從防災到韌性: 極端氣候下水土保持工程的思維轉變

文.圖/連惠邦 特聘教授(逢甲大學營建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引言:時代的警鐘
作為一名自1996年賀伯颱風以來,親身參與多起山坡地重大水砂災害事件的水土保持工作者,深刻體認到工程在緩解災害問題上的重要性和不足性。尤其2025年7月的丹娜絲颱風與0728豪雨所帶來的連續衝擊,揭示了傳統水土保持工程在面對極端氣候時,正遭遇根本性的挑戰。
 
壹、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
2025年丹娜絲颱風路徑獨特,是台灣自1958年來首個從嘉義登陸的颱風,其繞過中央山脈的路線使嘉南平原直接承受衝擊,對當地光電等基礎設施造成嚴重損害。緊接而來的0728豪雨,累積雨量幾乎相當於莫拉克颱風的總量,造成5死3失蹤,農業損失近1.2億元。這兩起事件凸顯了極端性提升、複合性災害增加與連續性衝擊的新型態災害特徵,使山坡地在尚未恢復下再遭重創,承災能力大幅降低。
 
貳、傳統工程的困境與反思
傳統工程的困境主要有兩點。首先,傳統工程設計理念係基於歷史雨量統計的「重現期」概念上,但面對氣候變遷的「非穩態性」,已讓此概念存在一些不確定性,難以應對未來環境的極端衝擊。其次,「人定勝天」的工程思維試圖以堅固結構對抗自然,但在高度不確定性的複合型災害面前,此思維不僅成本高昂且難以實現,單一工程也難以應對連鎖效應。
 
參、邁向韌性工程:新時代的解方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水土保持工程需從防災、減災的傳統思維,提升至韌性(Resilience)水土保持工程,其核心是承認並接納不確定性,透過多重防線、適應性管理等策略降低災害衝擊,並強調整個「生態-社會-經濟」系統的協調運作。具體策略包含:
一、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bS):利用森林復育等方式,藉助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降低災害程度。
二、緩衝綠帶:在山坡地與聚落間設置植被區以減緩災害衝擊力。
三、水砂溢淹區:預先規劃特定區域,以「空間換取安全」,允許洪水與土砂溢淹,減少對下游的衝擊。
四、智慧預警應變系統:結合多元監測技術與社區應變機制,提升反應速度。
 
肆、科技賦能與治理革新
新興科技為韌性水土保持工程建構提供強力支持。物聯網(IoT)與人工智慧(AI)可用於即時監測與精準預測災害風險;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技術則能建立數位模型,進行情境模擬與決策支援。然而,韌性防災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治理問題。它需要政府、社區、企業等多方建立跨層級、跨部門的整合治理機制。同時,政策法規也需創新,為韌性工程提供法律依據與財政支持,並制定動態調適策略以應對氣候變遷的長期挑戰。
 
結論:從「對抗自然」走向「與自然和諧共處」
2025年的災害深刻揭示了極端氣候的嚴峻挑戰。水土保持的未來,必須從「對抗自然」的思維,根本性地轉向「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韌性工程,結合以自然為本的方案、智慧科技與治理創新,是提升台灣國土安全韌性,邁向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