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陪伴不取代: 大學從局外人到局內人的角色轉變

文/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主任)
 
引言:大學從局外人到局內人的角色轉變
在傳統觀念中,大學與社區之間往往存在一道無形圍牆,學者經常扮演局外人的角色,以觀察者或顧問的姿態介入社會議題。然而,面對偏鄉交通、長照服務等複雜的在地問題,僅站在局外遠觀已不足以帶來改變。所謂「從局外人到局內人」,意指大學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深入社會現場成為改變的一份子,與在地居民並肩合作。這種轉變不僅體現了大學在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大學社會責任)中的新定位,更代表一種謙卑而積極的姿態:大學不再只是知識的提供者,更是行動的參與者與協力者。
大學投入社會創新的過程中,需要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從局外走入局內,意味著大學必須放下專家權威,學習傾聽在地聲音,以實務行動驗證學理思想。在這樣的歷程中,陪伴而非取代成為重要原則:大學團隊應與社區「一起」做,而非「替」社區做。此外,如何在計畫取得階段性成果後適時退出,避免地方對外來資源過度依賴,也是衡量大學社會參與成功與否的關鍵。本篇文章將以學術工作者的視角,透過筆者實際參與的一個偏鄉移動案例,剖析大學從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的心路歷程,以及在實踐社會創新時所累積的經驗與反思。
 
案例:台東TTGO災後接駁服務
2022年9月的花蓮玉里大地震,重創了花東地區的交通命脈:花東縱谷鐵路玉里至富里段鐵軌嚴重受損停駛,沿線公路橋樑亦受震災影響中斷​。對台東偏鄉居民而言,唯一的鐵道公共運輸突然中斷,日常通勤與觀光人流都陷入停滯的困境。災難當前,逢甲大學再次義不容辭地成為社區的局內人,與台東地方政府攜手推出了一套創新的應急交通系統——TTGO災後接駁服務。
「TTGO」是台東縣政府與逢甲大學團隊合作的成果。事實上,這套系統原本並未開發完成,但因地震而提前上線。TTGO的核心理念是運用科技媒合共乘:透過線上預約平台與派車調度中心,將有相似路線需求的乘客併車共乘,共同分擔費用。在交通部與國發會的補助支持下,TTGO在震後迅速啟動,規劃了北上、南下兩條主要接駁路線銜接受阻區域,採取「Station-to-Door」的模式服務乘客。居民只需在搭乘日前透過平臺登記起訖點(如家門口到玉里火車站),工作人員彙整需求後統一調度車輛,最多六人一車共乘。由於有政府補貼,乘客支付的費用相對低廉,例如玉里到台東每人僅收200元,大幅低於一般計程車約1,800元的包車費。在災後三個月內,TTGO完成了7,720趟次的接駁服務,讓近萬位居民和旅客得以及時往返,為偏鄉交通韌性寫下新頁​。
 
大學的角色:陪伴而非取代
TTGO計畫充分體現了「陪伴而非取代」與「設計退場機制」的原則。在執行層面,雖有逢甲大學團隊提供技術與策劃,但實際運作深度結合了在地資源:派車服務由縣府單位和地方人員共同承擔,車輛來自當地計程車業者和格上租賃的ESG方案支持,駕駛則優先聘用熟悉鄉道的在地司機。不僅如此,團隊還趁機在當地推動「在地司機培訓計畫」,協助有意願的居民考取職業駕駛執照,以提升地方的運輸能量​。這種做法既解決燃眉之急,又為未來留下種子,讓社區有能力在外援退出後持續服務外出的長者與湧入的觀光客​。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TTGO從一開始就規劃了清晰的退出時間表:隨著台鐵預計在2022年12月底搶通復駛,TTGO第一階段服務也同步訂於2023年1月31日結束。逢甲團隊與縣府團隊明確定位此專案為「災後應急」用途,在協助居民度過難關後便功成身退,避免養成依賴。然而,退場並不等於放手不管。團隊一方面將三個月的營運數據加以整理分析,找出未來常態化服務可能的模式;另一方面也向中央單位提出延續計畫的申請,希望能將TTGO轉型為平時偏鄉接駁的新解決方案。換言之,TTGO不只是一次性救急,而是一次創新的驗證(proof of concept)——驗證偏鄉共乘接駁的可行性,為制度化推廣累積經驗。在這個案例中,大學扮演了策劃者、協助者與推動者的多重角色:既投身成為社區的一員解決眼前問題,同時又隨時提醒自己只是暫時性角色,最終目的是促成社區自行孕育出永續的交通服務。
 
結論:大學的社會責任
從局外人到局內人的蛻變,是大學社會參與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站在學術工作者的立場,親身投入社區問題的解決,的確可能面臨挫折與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帶來了學術研究難以比擬的現實洞見。在陪伴偏鄉居民克服交通難題的過程中,筆者不僅見證了社區的改變,也反思了自身定位的轉換:當我們不再以「提供解方」自居,而是以「共同推動」的身份加入社區,我們收穫的是更貼近人心的學理深度,以及真正改變發生時的喜悅。
大學從局外人走向局內人,再優雅地隱退成背後推手的過程,正是社會創新最動人也最有力量的篇章。透過這樣的實踐,我們看見知識與社會的連結不再疏離,反而緊緊相依,彼此成就。如此一來,大學的社會責任將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具體地體現在一個個被改變的社區故事裡,在一個個自立更新的個案生活中,綻放出持續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