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成蔭(水利78,證券分析師﹝CSIA﹞、財子學堂副總、Money錢雜誌特約主筆)
前文特別提醒校友,2025年第一季景氣進入擴張期下半場,由於國際政經局勢變化,股市過去漲幅也不小,盤勢領先景氣將震盪甚或回檔,現今回顧,應屬允當。
美國總統川普政策如預期為「較大變數」,其推出的對等關稅等政策衝擊世界,影響所及,全球原有的政治、貨幣、財政、供應鏈等面臨調整甚或重組,股市急速重挫,幸因暫緩實施90天之措施行情強彈。
國際貨幣基金IMF於四月份發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將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由原先的3.3%下修至2.8%,並將2026年預測調降至 3%,美、中等大國最新估值均較原數據明顯下修,凸顯國際經濟遭遇亂流。
國內知名研究機構中經院,對2025年經濟成長率預測首次發布了三種情境,樂觀的情境無法保三下修至2.85%;中性情境則是落在1.66%;最悲觀情境僅0.16%,趨近於零,可見得波動之劇,預測難度之高。
台經院新發布的經濟預測也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較1月預測數3.42%,減少0.51個百分點至2.91%,原因有二,首先是2024年經濟成長墊高基期;第二是美國關稅政策導致短急單湧現,採購生產動作提前,但下半年不確定性高。
整體而言,海內外經濟供需展望呈現混沌不明的跡象。
影響所及,國發會發布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四月份數據落入48.9%,在景氣榮枯分界50%以下,更重要的是,企業對未來半年展望指數暴跌21%至36%,創2020年2月疫情後最大跌幅,對未來展望保守。
因此,對於下半年經濟動能不強,應先有心理準備。然而,隨著美元轉弱,非美貨幣走強,熱錢倒是蠢蠢欲動,新台幣兌美元在5月2日、5月3日分別升幅達3%、2.93%,其牽動之資金行情是否啟動可以關注。
2002~2007年、2010~2014年、2019~2021年新台幣升值之際,股市走揚,本次歷史有機會重演,雖為機會所在,然也需小心,資金行情常有來去如風的特色,亦應注意風險管理,設立停利(損)機制,嚴格執行。
7月份對等關稅暫緩實施的期限已至,相關內容應漸明瞭,不確定性降低。
從產業觀察,大多數電子股以外銷為主,台幣升值對獲利會有減損;以外銷產品為主的部分傳產股,也會受到台幣升值的不利衝擊;部分金融股因新台幣升值對避險成本也有負面影響,獲利和淨值接可能較年初預估縮水。
反之,內需產業大多較不受匯率波動影響,而原物料需進口如食品、造紙或部分汽車業者,可望降低成本;另外,資產、營建股在新台幣兌美元升值時,表現也容易超越大盤。
由於非美貨幣大多升值,台灣廠商競爭力不至於重創,惟2017、2020年新台幣分別升值8.3%及6.1%,上市公司獲利則減少2.4%及2.2%,因此,當上市櫃企業今年第三季財報出爐時,不少公司匯損將是難免。
資產配置時,可以將資金分成兩個部分,單筆投資以不受關稅影響的產業為主,分批逢回低接;另一部分則以定期定額方式進行,可趁此景氣趨緩期股市調整期,增加扣款次數和金額,以求在相對低檔累積足夠基本部位。
投資標的可依投資屬性和風險承受程度選擇各類指數型ETF,包括全球股票型、債券型ETF,台灣五十、高股息、中小、ESG永續等建立投資組合;另外,對財經事件不熟悉的投資者,可以選擇平衡型共同基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