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用地理圖資玩轉定向越野

 文/葉美伶.圖/逢甲大學GIS中心提供
 
定向越野運動起源於1919年的瑞典,由Ernst Killander結合地圖與指北針設計而成,強調參與者自主規劃路線的能力,兼具運動競技與自然探索的雙重特質。1961年國際定向越野總會(IOF)成立後,逐步建立全球賽事規範,1977年獲國際奧委會認可,正式躋身國際運動項目。臺灣自1998年以「中華民國定向越野協會」加入IOF後,持續推動本土化發展,2014年更納入全民運動會競賽項目,標誌其從專業競技擴展至全民休閒的轉型關鍵。就在去年(2024年)本中心配合智慧國土下,推廣國家地圖的應用,在臺中上演「現代版尋寶遊戲」,參賽者手持地圖及相關工具,對照手機裡的千分之一等高線地圖,穿梭在水湳經貿園區中央公園之間,而這背後正是地理資訊科技的創新應用。  
為增進國家底圖分組服務之社會大眾化,考量定向越野賽事地圖繪製需取得精確圖資使用與競賽辦理,這次則由國土測繪中心提供定向越野協會技術協助,製作比賽地圖需要之圖資檔案及連接網路地圖服務;並提供國家底圖範疇中地形圖(含有等高線資料)或其它所需圖資(如圖二)。
協會也表示,這等於是由過去手繪地圖需要數週田野調查,現在透過無人機空拍、衛星影像與GPS定位,製圖時間縮短80%。更特別的是,這些地圖就像暗藏「國家級彩蛋」—首次由國土測繪中心提供的高精度地形圖,讓每條等高線、每棟建築輪廓都精準到1公尺內,讓參賽者等於拿著「政府認證」等級的尋寶圖闖關(如圖三) 。 
活動中最令親子組驚艷的,是活動結合的「國家底圖闖關站」 (如圖四);有參賽者分享「孩子原本分不清地形圖和街道圖,但通過辨認圖上的棕色等高線與藍色水系符號,竟然成功找到藏在河堤階梯的檢查點!」投過特別設計的互動問答,將枯燥的圖例符號變成解謎線索,讓參賽者在運動中自然學會判讀等高距、比例尺等專業技能,另外還有各項地理資訊及測繪知識大挑戰。其實這不只是運動,更是全民空間認知的教育工程,透過定向越野的遊戲化設計,民眾在奔跑中學會解讀地形圖、等高線及建物等,這種「移動式地理課」正培養出臺灣獨有的空間素養文化。今年的活動刻正熱烈規劃中,下次當你在公園看到拿著地圖奔跑的身影,不妨加入這場地圖的探險。
今年國家底圖跨界推廣定向越野活動也將持續辦理,將擴大規模,加入更多元的闖關內容及地理資訊及圖資應用挑戰,讓參與者能更深入體驗國家底圖的多元功能與價值。透過此次活動,不僅讓民眾親身感受國家底圖圖資與生活的緊密連結,更希望能推廣國家底圖在教育、環境探索及防災應用上的可能性。未來,本中心將持續與國土測繪中心及各界合作,讓國家底圖走入大眾視野,成為全民提升空間素養、認識在地生活與土地,期待這項結合科技與運動的創新活動,能吸引更多民眾親身參與,一同探索國家底圖的無限應用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