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經濟部補貼台電千億 預算被刪怎麼辦?

解決台電財務黑洞、
盡速檢討修正能源政策
文/逢甲大學 陳貴端教授(曾任職立法院立法諮詢中心及經濟部聘任核四廠興建監督專案小組委員)
 
預算審查原則:政策性、適法性、效率性;包括預算編列是否能達成政策目標?是否符合法規範?是否允當正確合理不浪費?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行政院歲出原編列3兆1325億,較去年編列數2兆8818億,多出2507億。首度突破3兆;立院為強化監督職權「專業審查,嚴格把關」,總預算經審議後減列2.075億,整體歲出預算降為2兆9250億,仍較去年審議後歲出預算2兆8519億,增加731億。總預算刪減2千億,其中最大筆1000億是經濟部撥補台電財務黑洞預算,涉及政策性、適法性及效率性且悠關能源政策電價及確保穩定供電問題,卓揆稱「刪除撥補台電千億元預算,將影響民生用電的補助,使台電財務結構無法健全」。在野黨稱「拒為錯誤能源政策背書,絕不容許以納稅人的錢為台電買單。」引發「能源政策是不是錯誤?是否應檢討修正?」「造成台電財務黑洞原因為何?是能源政策使然?或台電經營不具效率?」「經濟部撥補台電千億預算被刪怎麼辦?台電能否保證提供充足穩定、價廉、潔淨電能?」相關問題爭論不休。析論如下:
(一)檢視我國電業發展與能源政策史,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民國58年接任經濟部長,因應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大漲衝擊經濟。果斷於民國59年決定興建核能一廠,63年興建核二廠,67年興建核三廠,因核能電廠機組大、效率高,供電穩定、成本低,較不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影響,成為台電供電系統負荷持續曲線重要基載電力,才能有充足電力及低價電費支援工商業發展,提升經濟競爭力,是台灣經濟發展的舵手,倍受大家肯定懷念。
其後政府不考慮核電優點,執意推動「非核家園」。訂定2025年整體能源政策,能源配比「燃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核電0%」的目標,為達成2025年核電全部除役目標,核四廠建廠因政策搖擺不定「建又停、停又建」,引發啟用是否有安全疑慮及甚多工程訴訟糾紛,103年宣布核四「建好封存」。(核一廠二部機組107年及108年除役,核二廠二部機組110年及112年除役,核三廠二部機組預計113年7月及114年5月除役),接著必須面對核電除役,能源政策供電系統改以火力發電、燃氣、燃煤為主與淨零排碳目標背道而馳。天然氣機組接收站址、島礁保育及中火空汙問題及綠電(太陽能及風電)進度嚴重落後與南電北送輸配電、儲電、電網等問題均尚未解決,加上全球暖化,冷氣用電需求及台灣對國際減碳承諾,電動汽機車取代燃油車,及台灣經濟發展半導體、AI產業,更助長用電需求速增,已使供電備轉容量率降至10%以下,是否能保證充分供電,讓工商界憂心忡忡。
(二)造成台電財務黑洞原因:台電為配合政府「非核家園能源政策」整個供電系統以高燃料成本之天然氣及煤取代低燃料成本之核能及為發展綠能初期高價收購太陽能及風電與近期俄烏戰及以哈戰爭,燃料價格飆漲,供電成本大幅提升,惟電價費率仍低於供電成本。截至2024年12月底資本額5,800億元、累積虧損高達4,229億,負債比率高達93%(尚未包括核四封存帳列資產3,000億,依國際會計準則應認列損失),財務黑洞已把原資本額,幾乎虧光,瀕臨破產,政府已撥補3000億,仍無法解決台電財務黑洞與保證充分供電及年年調漲電價、對物價、經濟衝擊及環安問題,靠連年漲電價及政府編預算,增資補貼虧損,財務黑洞是填不滿的,且違反「市場法則」及「使用者付費原則」。當務之急應盡速重新檢討能源政策,近日三三會理事長陳伯豐所稱:就算再補貼2000億台電還是會虧損,電價還是會上漲,基本原因還是「能源政策錯誤」應承認過去錯誤,並發展新型核能發電(SMR),這才是正規作法。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亦認為核電可彌補風電太陽能不足,且經濟實惠,相較天然氣,一年可望省下數千億。
建議:一、行政院與應傾聽民意多與立院溝通,解決台電財務黑洞應避免政治干擾,回歸專業領導、專業有效率經營,積極開發新電源,讓電價反映供電成本,有合理報酬,才能永續經營,不能再以納稅人的錢、長期補貼錯誤能源政策所造成台電財務黑洞。二、盡速檢討修正是能源政策,考慮調整供電系統,減少燃氣、燃煤配比,積極開發綠能,遵循「以核養綠」全民公投民意,發展新型小型核電,或讓核二、核三延役或重啟核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