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主任)
承387期P.26:
偏鄉因為地廣人稀,交通運輸資源十分有限,所以我們採取「客貨共乘」來克服有限產能的困境。透過共乘媒合,不同需求的乘客可以共用同一車輛,不僅節省資源,還提升服務的普及性與便利性。具體來說,食醫助行平台希望透過以下方式實現共乘的最大效益:
1.共享交通平台:平台將偏鄉的交通資源整合,提供一個預約媒合的共享交通系統。當不同偏鄉居民有類似的需求(如就醫或購物)或前往相近的目的地時,系統會自動進行共乘配對,讓同一輛車服務多位乘客。這不僅降低個人交通費用,也大幅提升車輛的運載效率。
2.資源合併與配送優化:透過預約媒合的共乘,平台可將不同需求的運輸進行合併。例如,同一地區的居民在相同時間點需要運送食材或生活物資,平台可安排共乘,減少多次配送的資源耗費,使偏鄉的物資運輸更加經濟高效。
3.動態路線調整:平台依據即時需求和共乘狀況動態調整路線。利用共乘模式,當有多位居民需要前往同一地區時,系統會自動優化路線,讓車輛行駛的路徑既滿足乘客需求又能降低耗費,實現更靈活的調度。
4.鼓勵偏鄉居民兼差參與:筆者多年前和《聯合報》願景工程共同倡議偏鄉應擁有「行的正義」。2020年,交通部已完成《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及《汽車運輸業審核細則》的相關細則修訂,降低汽車運輸業設立門檻與條件,讓民間白牌車合法經營偏鄉客運服務,並其行駛班車可提供貨運服務。立基於該法規的正當性,食醫助行平台積極輔導偏鄉民眾考取職業駕照,並協助其將私家的白牌自用車,換牌為合法的營業用綠牌車,好讓偏鄉居民可兼差,參與市區客運業的收費服務,讓擁有車輛和職業駕駛證照的居民,在不影響主要工作的前提下參與平台運輸,賺取額外收入。這不僅增加當地的交通供應量,也為居民提供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本次黑客松競賽我們與台東縣政府合作,在近二個月的提案與實證過程中,除了蘭嶼和綠島未提供服務之外,其餘14個鄉鎮均進行服務的投放,共媒合超過4000趟次以上的不同「食醫助行」載送,其中完成數百筆的客貨共乘服務,提出具實證數據支持的真實服務。從聯合國推動的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食醫助行移動創新將以達成以下幾項SDGs為努力目標。
1.零飢餓:藉由食醫助行創新平台的交通媒合,有效將物資以最有效率的載送物流,輸送到有需要的家庭之中。
2.健康與福祉:藉由食醫助行整合式服務,打造兼差斜槓司機,讓偏鄉獨居長者可以獲得更完整的就醫協助和生活照顧。
3.優質工作和經濟成長:逢甲大學長期以來所推動的「計程車(司機)學院」,可輔導並培力偏鄉中壯年或失業民眾的就業機會,將職業司機進行偏鄉照顧工作設計與重組,用平台經濟的預約式服務方式來活化偏鄉人力,創造更多原偏鄉工作。
4.制度的正義與和平:藉由食醫助行創新移動交通平台的媒合,結合公費長照2.0補助和社會大眾募集的各式資源,給予飲食、物質、醫療、照顧、心靈的全人關懷,補足偏鄉資源與制度的不足,進而達到幫助弱勢家庭的生存平權目標。
4.負責任的生產消費循環:食醫助行成為一個全方位的資源媒合平台,不單解決生產端與消費端食物浪費的問題,也能將預期被浪費的相關資源,投注在社會救助與災難發生的緊急求援範疇中。
基於開放資料與共乘媒合的「食醫助行」,不僅是一個偏鄉移動模式,更是一個強調資源共享、社會共生與環境共好的創新典範。此模式結合政府開放資料、共乘技術與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兼差司機創收機制,不僅解決偏鄉交通的資源配置難題,也為當地居民創造新的收入來源,促進社區的經濟成長與社會凝聚力。筆者真心盼望有朝一日,逢甲大學所推動的食醫助行,可以成為台灣偏鄉新解方,讓「大好共善」的逢甲大學社會責任,可以嘉惠台灣各偏鄉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