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2025 第一季 投資展望

 
文/林成蔭(水利78,證券分析師﹝CSIA﹞、財子學堂副總、Money錢雜誌特約主筆)
 
 
來到2025年,景氣仍在擴張期,但成長已趨緩,類似進入下半場,由於循環週期何時告一段落難以預測,然而股市總是領先景氣,本波多頭漲幅不小,也持續了兩年,中段調整或整理休息一段時間的機率上升。
整體而言,全年經濟的未來發展仍為正向。
國際貨幣基金(IMF)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估計,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為3.2%,2025年經濟成長率亦為3.2%,惟仍面臨貨幣政策壓抑成長、新興和開發中經濟體主權債務承壓、糧食和能源價格因氣候衝擊與地緣政治再度走揚等風險。
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的經濟展望則預估,2025 年全球 GDP 成長率為 3.3%,高於 2024 年的 3.2%,持平於2026 年的 3.3%,好消息是近一半的已開發經濟體和6成左右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通膨率回到央行目標。
今年較大的變數在於美國新任總統川普,其推動的政策不只直接影響實體經濟,也會透過貨幣政策、匯率以及股市等面相改變海內外政經環境,而提高關稅、供應鏈擴大加速重組會是多國政府和企業年初就開始面臨的課題。
台灣整體經濟預估亦呈現溫和增長,主計總處最新經濟預測,估計2025年經濟成長率將較2024年略降至3.29%,而央行對2025年經濟成長率的預期是3.13%。
值得留意的是,國發會統計並認定的臺灣景氣循環峰谷,自1954年11月以來,整體擴張期平均40個月,收縮期平均15個月,整個景氣循環平均值為53個月,從投資操作的角度來看,股市走勢較實際景氣動向常略為領先。
如果將台股自2022年10月的12629點起漲的行情定義為本波牛市,該時間暫定為景氣谷底(國發會未認定,實際可能稍晚),則現階段已經過了擴張期平均值的一半,再者,近期景氣對策燈號兩度亮出紅燈又轉黃紅燈,似有進入「擴張期中後段」的跡象。
股市走勢無法預測,「中後段」持續的時間可能幾個月,也可能幾年,不過其特色是,原先業績強勁而吸引廣大資金的主流族群,因基期墊高,不容易再出現大幅成長的數據,因此,盤勢多先震盪甚或回檔。
另外,特別提醒的是本波景氣乃「不均衡」復甦,業績發酵多在於生成式AI相關族群,特別是美國晶片巨擘如輝達(Nvidia)、超微、博通等供應鏈,如半導體先進製程、伺服器、散熱等廠商,其他業者並未受惠,股價也沒有太大表現。
非電子的族群,雖有金融股因獲利增加激勵股價攀高,惟生技醫療、傳統產業族群股價也並未被牛市帶動,還有部分如塑化受對岸產能大幅開出,產品報價疲軟不振,鋼鐵、化纖等亦弱勢。
今年第一季投資應防追求速成,以下從占股市市值比重最高的科技類股趨勢,將行情可能發展分成四種情境 : 
●AI族群續強,非AI股跟上輪動,則股市可望繼續走多。
●AI族群續強,非AI股沒有表現,則操作以個股為主。
●AI族群轉弱,非AI股輪動轉強,則操作以補漲股為主。
●AI和非AI股一起轉弱,則股市可能轉為空頭市場。
大方向可參考工研院的研究,國際間有三大趨勢開始成形,包括「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產業AI化需求」、「永續供應重要性升溫」,整體製造業產值達25.9兆元新臺幣,年增率為6.48%;2025年臺灣電子零組件產業產值規模將達到2.40兆新台幣,較前一年成長7.5%。
其次,非電子的部分可關注整理已久的生技醫療、文化創意、運動休閒、基礎建設等,這些具長期題材的類股是否能端出業績,吸引投資人目光。
進入景氣循環下半場,先前已有表現的企業業績進入高原期,股市基期也高,連續大漲不易,投資策略以逢回分批佈局為主,資產配置的核心標的可以台灣五十、高股息、中小、ESG永續等指數型ETF以及股票型基金、績優藍籌股等為主,再搭配業績好轉的產業或主題型ETF和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