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于誠醫師(EMBA高階105、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中國醫藥大學放射腫瘤科助理教授)
記得當年就是因為身兼醫院三個單位的主管職務,卻又在這三個職務之間錯綜複雜的管理目標與方式遇到瓶頸,在醫院裡面找不到答案,於是就決定報考逢甲大學EMBA。而我也很幸運地在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順利考上105高階班,正式成為逢甲大學EMBA的一份子。後來也很幸運地在畢業典禮當天得知自己獲得斐陶斐榮譽會員的資格。那麼,我有找到我想要的答案嗎?當然有,我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其中之一。
在我從逢甲EMBA畢業之後的幾年中,我除了運用逢甲EMBA教我的經營管理理念改善醫療品質之外,我還出版了一本書並成為一位斜槓的醫師作家,同時也推薦了幾位非常優秀的醫師朋友進來就讀,其中110高階的邱瑩明醫師就是最好的例子。邱醫師是優秀的風濕免疫科醫師,也是我大學七年的好朋友,我們一直有共同的理念,那就是雖然我們兩人都是醫師,可是我們都不希望病人生病、不希望病人吃藥!如果可以不生病,那也就不用吃藥,也不需要到醫院來尋求我們的幫助。而這才能真正解決健保資源不足的窘境,把寶貴的資源留給更需要的重症病患!在邱醫師的輾轉介紹下,我認識了同為110高階的學姊、有春茶館品牌創辦人暨董事長陳沛瀅,於是我們經過一段時間的理念溝通與整合後,決定在有春茶館舉辦「醫師的餐桌」系列健康講座活動。這個講座的初衷很簡單,就是大部份我們所知道的疾病都是從吃錯食物開始,要不生病就必須先吃對食物,而不是暴飲暴食之後幻想透過一堆昂貴的保健食品來找回健康,要從根本的認知做出改變才能維持最好的健康!這與重視島嶼台味文化、食品安全自律管理的的「有春茶館」餐廳目標一致,陳沛瀅董事長說:「此次推動醫學飲食文化講座,主要起源於與學長郭于誠理念相符,串聯起初心的動念,祈盼在生命長河中,若能成為別人的光互相扶持,共同『利他』推動善的循環,讓愛成為風氣,在大環境中盡一己之力,彰顯生命中的意義。」這些話感動了我,我們三人期許透過有春茶館文化交流與分享平台,藉由醫學領域的專家跨業合作,將「醫師的餐桌」與台味美學文化饗宴結合,期盼能將文化、藝文、在地風土與健康,如同珍珠項鍊般一顆顆的串聯,跨業界連結合作「利他」。
「醫師的餐桌」到目前為止已經舉辦了三場,第一場由我登場告訴大家如何保護自己唯一的肝臟,第二場由邱醫師上場分享免疫功能對人體的影響、第三場則邀請了目前正在中興大學就讀EMBA的廖志穎醫師來介紹如何遠離癌症。每一場都搭配陳沛瀅學姐精心設計的餐點,讓每一位參加的來賓都感到驚艷,他們說「從來沒有想過原來醫學和餐飲也可以這樣結合啊」,這些跨領域的合作就是逢甲大學EMBA教導我們的精神。
在你熟悉的環境中找不到答案並不意謂著沒有答案,它或許只是在提醒你「答案不在這個框架內、而是在框架外」,你需要的只是走出這個框架去尋找,就有機會找到那個答案!我們三人透過推動醫學飲食文化講座實現一場群體倫理的初心,這個初心的本質就是愛;因為當您我用「利他」的精神互相扶持、推動「善的循環」、讓愛成為風氣,最終受到最大回饋的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醫師的餐桌」接下來還會陸續舉辦好幾場,有興趣的學長姐請留意有春茶館的臉書與官網並趕快報名參加,我們餐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