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台南西羅殿

  文/王啟光(國貿62).圖/摘自台南旅遊網
 
今年台南市有個活動「府城四百」,即是台灣開始即在台南建城,迄今已有400年。老城市的特色是沒有現代規劃,先民先佔先贏,有錢人大家族佔大片地,小平民蓋間小房是他自己的。所以巷道曲折,道路短促,隨時走路都可轉彎。在曲曲拐拐中卻可到處發現古蹟,且以廟宇最多,全台沒有任何一縣市可比台南多。
今天介紹台南的西羅殿,有許多史實、民俗、軼事、傳聞都出於此地。廟中主祠廣澤尊王是306年前,由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石獅市前坑村郭姓六房宗族遷渡來台,落腳於南河港南勢街。明末至清朝中葉,由安平至現在的五條港文化園區是屬台江內海中間穿插陸浮地、河道、碼頭。府城渡頭已由大井頭西移至南河港安攔橋,所以南河港是當代五條港的最大港口。廣澤尊王西羅殿就在此建成。這附近當年的繁華有如近代台北的西門町、信義商圈。猶記70年前筆者讀小學,同學來自五條港的任何一條河、一條港的家族都是穿白襪、長統鞋或皮鞋的富家子弟,論幫派也是西羅殿這一脈最強。南河港當年的主要貿易項目是南北貨及藥材,因此到現在仍有許多老字號的藥材店、老中醫館、西醫館(當年馬偕傳教士第一個西醫館就在現在的和平街)。註:此處附近河、和二字常混用,南勢、北勢、南河各有港及街的名稱,且相距不遠。南河港是五條港的最繁榮的大港,所以廟落腳在此,人口必然最多。清朝官宦、總兵派遣來台,也以此港為登陸地,新舊官員在此迎送。日後此處也建立了接官亭,雖始建於何年未有詳載,但1720年康熙59年即有台灣知府王珍重建記錄。(此亭在筆者小時候也有人稱為接棺亭,但現代居民已不承認此事實。因我祖父是1870年代的人,早年單身來台無後代的羅漢腳或在台過世須返葬回唐山的棺木均在此駁船接送。)
郭家在南河港是大家族,以貿易、船隊、搬運業(相當於目前的碼頭裝卸公司)起家,在地勢力非常龐大,一向被稱為「苦力頭」,因為在碼頭裝卸工作是一大工程,尤其古代缺乏機械操作,能握有大量勞工即可呼風喚雨。郭家不僅有最大船隊,又掌有大量勞工,所以在地勢力他們說了就算。早年要在五條港混飯吃就必須比勢力。我們王家是榨油業龍頭,又兼海峽兩岸及南洋各港交易,雜貨、五金、磁器、布料是我們的營業項目,但船隊僅及郭家的六分之一,所以我們自家養的搬運工就不如郭家。此後就產生了家族聯姻,我的六嬸是南和郭家女兒,我的三姑婆嫁南河林家(出了二位醫師),我的姑媽嫁北勢港許家(現在於神農街尚留有紀念館),三伯父也娶南勢港的林家女兒。如此結合才有事業可成。
郭家留存至今影響古都文化最深的就是「府城成年禮」。早年生活清苦,家裡人口又多,生活不易。小孩混碼頭就是去當「苦力」(台語叫咕隸Coolie),但童工僅能拿一半的薪水,所以碼頭工家裡的小孩一但滿16歲就要趕快辦成年禮給工頭知道要發全薪了,必須在農曆七月七日當天到西羅殿廟埕辦宴席請客公告周知。通常府城十六歲成年禮是由外婆家出錢備辦,從頭到腳的禮物包括帽子、衣服、褲子、鞋子、襪子、手錶、金鍊。更有錢的外婆或舅舅還要送金錶鏈(以兩計重)、腳踏車。因為我是獨子,所以上列各物我都有,只是沒送童養媳。由於廣澤尊王是位年青神明,相傳為唐朝汾陽王郭子儀的後代,在世以孝感動天聞名。十六歲時(西元938年)蛻化成神,以「神威顯赫、護國庇民」而聞名,所以成年禮以16歲來慶祝,也許與其十六歲成道有相呼應。
西羅殿的廣澤尊王神威浩大,在時以孝為首,尊親愛民,嫉惡如仇,專門出巡辦公事,善於抓鬼為民除惡。民國68年西羅殿奉旨南巡,在屏東枋山從躦轎的群眾中挑出一位病態青年,直衝到他家找出纏身多年的鬼魂,由陸地戰到海邊。神轎在海中翻浪起伏、黑旗揮舞、忽東忽西,戰至鬼魂束手送入油鼎炸死,根除後患,使枋山社區合境平安。
在台南地區由市區通往安平的水道是日治時代的運河,當年不如意的人尋死途徑就是跳運河輕生。多年積累陰魂不散,常有抓交替傳說。民國51年龍舟賽翻船事件死了22名觀眾,最後也是請廣澤尊王出面辦事,此後平安無事。
歡迎全台各地校友有空來台南古都遊覽,小弟當盡地主之誼,在「接官亭」奉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