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正忠博士 (化工74、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2024年很快地來到年中,全球暖化依然持續惡化,五月份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歷史新高達到426.90ppm,離暖化1.5°C的430ppm已近在咫尺。2024年4月的全球均溫較1880年暖化1.6°C,2024年至今月月破暖化1.5°C惡夢成真。在此背景下,讓我們來看看上半年全球氣候行動管理上有那些值得關注的監管訊號。
低碳供應鏈前哨
Apple自2022年開始呼籲供應鏈積極減少範疇一及二的碳排放,且減碳進展將成為其選擇供應商的關鍵標準之一,2023年更修訂供應商行為準則,要求所有直接供應商於2030年前須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來生產其產品。2024年4月18日Apple發布《2024年環境進度報告》,指出其生產線於2030年達到100%使用再生能源的供應商家數已從前一年的250家增加至320家,目前供應鏈使用再生能源較前一年成長20%,於2023年帶來超過 1,850 萬公噸的減碳貢獻。
有罰款與訴訟牙齒的強制實地審查
歐盟議會在2024年4月24日表決通過「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DDD),對台商的衝擊將有不低的力道。此為歐盟首次強制要求5500家大型企業於其營運活動中應尊重環境與人權,需要針對供應商進行環境及社會衝擊鑑別及風險管理,還要求董事會監管狀況與揭露相關資訊。會員國可對未遵守規範的企業開罰,也打開允許第三方團體(如環保、勞動人權團體)代受害人對加害企業興訟的大門,適用對象也包含年營收超過管制最低金額之外國企業。
歐盟的CSDDD同時也要求受管制企業必須制定與實踐氣候轉型方案,必須揭露氣候實地審查的具體作業流程,氣候轉型方案必須包含諸如科學基礎減碳目標設定、2030年前所有範疇(範疇一、二、三)碳排放的減碳目標與時程、達標的作為與過程細部說明等。此外,凡受到歐盟強制揭露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規範之企業,其氣候資訊的揭露還必須有第三方之稽核與確信。
KPMG初步鑑別出來會受到影響的產業自資通訊製造業、成衣製鞋產業、汽機車配件零組件、自行車產業、農產品與食物飲品產業、石油天然氣、金融業以及房地產產業等。
買碳信用額度抵減碳排的爭議
抗暖化得真正減碳才有用,想利用碳交易來換取商業利益卻無法達成實質減碳,一直是具有高度爭議的問題。
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是由聯合國全球盟約(UNGC)、碳揭露計畫(CDP)、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共同發起的減碳框架,旨在鼓勵企業以科學為基礎制定減碳目標,以實現全球平均升溫低於1.5°C目標,台灣已有超過六十家企業取得SBTi認證其減碳規劃。按理說SBTi會採取最嚴謹的減碳監管以防企業漂綠,但SBTi最近卻有一項不尋常的訊息發布。其董事會於今(2024)年4月初發布一則針對範疇三可使用環境屬性證書(Environmental Attribute Certificate, EAC)達成減碳目標之公開聲明,並預計於今(2024)年7月發布草案,提供更詳細的框架、限制、以及認證要求。此項政策主要放寬企業使用碳抵減來降低上下游供應鏈之排放量,聲明發布後,隨即引來自身內部與各界的討論聲浪。
該組織認可的EAC證書包含再生電力、綠氫及永續航空燃料、碳額度或碳抵減、經認證商品(如綠色鋼材)等。SBTi相信企業可透過碳補償方式加速供應鏈脫碳,同時輔以利用創新和技術革新,從根本上消除碳排放。這項聲明意謂容許企業可使用減碳信用額度來抵減供應鏈範疇三的碳排放,有可能加速供應鏈的低碳管理要求,也會大幅促進全球碳市場的發展。然而,此聲明與該組織過往強烈反對企業使用碳抵減之立場相反,立即引起SBTi內部人員強烈反對。如聲明發布後,《衛報》即收到一封致管理層郵件,其郵件內容表示,SBTi董事會在未徵詢員工與顧問意見以及沒有科學依據的前提下發布此聲明深感憂慮。郵件中也呼籲撤回該聲明,並要求首席執行長與所有支持此決定之董事成員應辭去職位。
低碳淨零的達成仰賴實質減碳才是王道,光靠碳交易並非國際主流。不過供應鏈範疇三的碳排放事關重大,若再不積極啟動恐將使氣候變遷萬劫不復,因此SBTi高層這一步棋背後的原委倒是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