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能源政策 是否應檢討修正?

文/逢甲大學 陳貴端 客座教授(曾任職台電及經濟部聘任核四廠興建監督專案小組委員)
世界各國莫不視能源問題為經濟首要問題,並設立專責機構負責制定能源政策,解決能源問題。能源政策目標在提供充足穩定能源、訂定合理適當價格及確保環境安全。就電業言,能源政策會影響供電系統及供電成本,進而影響電價,電業為公用事業範疇,與整個民生、經濟、社會密切相關,通常由政府制定政策,並監督管制,目的在促使電業保證充分供電,價格適當,有合理報酬、永續經營。
台電配合政府「非核家園」能源政策,供電系統調整,2025年目標「燃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核能0%」核電明年全部停機除役,已衝擊台電供電穩定及供電成本大幅提升;近期跳電、停電頻傳,缺電危機四伏,企業憂心忡忡。電價低於供電成本,連續三年調漲電價,仍無法解決台電財務黑洞,引發通膨,影響民生及經濟。專家學者及企業界紛紛建議政府應盡速檢討修正能源政策,立法院關注,力促政府應修正能源政策,積極開發綠電、核電延役。乃誘發筆者撰文介紹能源政策目標。探討電業供電成本及影響供電成本因素與能源政策是否應檢討修正。
 
一、能源政策目標,就電業言,在保證提供充足安全、穩定、價廉、潔淨之電能:
茲分別從能源供給、需求及環安分述如下:1.供給面:在使能源供給多元安定,資源多元化(化石燃料、核能、自然及再生能源)及積極開發國內資源(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流潮差、氫能等)促進能源轉換、輸送、儲存技術改良及儲存方法多元化。2.需求面:(1.)能準確預測能源需求,掌握能源供給來源,使供需平衡。(2.)保持適當價格、價格管制,使價格合理穩定,促使能源效率運用。3.確保環境安全:(1.)基準之整備,各種基準之調查研究-汙染因子對人體健康、生態之影響。基準達成之確認、評價-汙染因子之生成過程、計測及解析,方法之確立與指導之建立。(2.)基準之遵守,能源之潔淨化、安全化、監視與管制。
 
二、電業供電成本及影響供電成本因素:
1.供電成本:(1)設備容量成本(Capacity Cost)或需量成本(Demand Cost):是構成電業固定成本最主要部分,大小視用戶尖峰期電力需求所需發電設備容量而定(發電、輸電、配電及變電等系統之設備)包括建造供電系統之投資成本,及社會意進步所產生之社會成本,諸如地下電纜之成本、反污染成本等。設備容量成本亦決定於所建電廠之種類,負荷因素,消費者消費習性及可資運用之資本等。(2)能量成本(Energy Cost)最主要是燃料成本(Fuel cost)燃料與供電系統設備投資又有密切關係;火力電廠化石燃料(如天然氣、煤、石油等)供應安定性及價格受國際市場影響大,核能電廠建造投資成本高,供電穩定核燃料成本低,水力電廠建造投資成本高,燃料成本低。供電需求之負荷型態,將影響機組之調配,進而影響燃料成本。(3)用戶成本(Consumer Cost)供應用戶之成本:例如新用戶聲請線路費、抄表、開戶電費帳單、收費、等。科技進步,核能發電及超高壓輸電系統及強化韌性電網之建設,效率及安全性提高,將降低設備容量成本及能量成本。
2.影響供電成本因素:(1)電業成本結構,因供電系統發電設備不同及使用能源不同而異,發電設備型態之採用,將影響投資成本、燃料成本,及發電成本(參圖一),進而影響電價費率結構。台灣電力系統過去以水力為主,火力為輔,隨著經濟起飛,電力需求量增加迅速,大容量高效率之火力機組相繼建造完成,電力結構火力為主,水力為輔,中東戰爭,能源危機,建造核一、核二、核三核能電廠陸續加入運轉,核能發電供電成本低在電力系統扮演重要角色,且成為主要基載負荷電力。
(2)電力負荷調度與發電成本:電力需求有尖峰期、離峰期,電力供應系統之負荷,依負荷變化狀況可分為基載、中間負荷及尖峰負荷,因應負荷變化之電力調度,基載負荷以供電穩定成本低之核電及大型高效率之火力機組作為基載電力,配以水力做尖峰運轉。但由於大容量火力核能機組相繼建造完成後,以往使用之基載火力,不得不退為中間負荷及深夜低負荷運轉。其原因乃由於核能及大型火力機組之固定成本高,降低負荷運轉則殊為不經濟,且由於科技進步,新進加入運轉之火力或核能電廠往往效率高或成本低,故先作基載電力。中間負荷一般皆用現有效率降低之火力機組或水力機組充任。尖峰負荷以較老舊之火力機組,水力機組或氣渦輪機組充任。太陽光電及風電因陽光及風力供電量受限於時間及季節因素,較不穩定且機組小,不宜充任基載負荷或尖峰負荷電力(參圖二),宜作中間負荷電力。此外,尖峰負荷電力亦應考慮必須在極短期間內啟動機器,立即供電及停機。
 
三、是否應檢討修正能源政策:
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能源政策目標「燃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核能0%」。以高汙染、高碳排、靠進口,供給欠穩定,高燃料價格之天然氣及煤取代零碳排、供電穩定、低燃料成本之核電。去核能,燃氣、燃煤取代,與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背道而馳。能源轉型,供電系統調整與風力及太陽能再生能源電廠興建進度落後,近期跳電、停電頻傳,缺電危機四伏。供電成本大幅提升,電價低於供電成本,截至去年底台電累積虧損達3,800億,(尚不包括封存核四建造成本3,000億)為解救台電財務危機,連續三年調漲電價及政府透過預算,以稅收補貼台電經營虧損,合計達3,000億,違反市場法則及使用者付費原則,仍無法彌補財務黑洞,且連年漲電價引發通膨,衝擊物價、民生及經濟。專家學者及企業界皆認為從供電安全穩定,淨零碳排、穩定電價及解救台電財務危機角度,政府應速檢討修正能源政策,正確預測用電需求,力求供需平衡,並將資訊透明公開,消除缺電疑慮。積極開發綠電,核能不是人類公敵,已被公認是綠電,正視核二、核三延役及重啟核四之必要性,能源政策最重要的是減少政治干擾,能回歸專業領導,專業經營,將供電系統規劃開放民營,保證提供充足、安全、穩定、價廉、潔淨之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