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昌堯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內科學教授、
逢甲大學EMBA高階101、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細胞治療中心」)
(五)生酮飲食造成的營養素缺乏:
嚴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會大幅地減少水果、蔬菜、穀類及豆科的攝取,相反地,增加動物性來源食物的攝取,進而導致嚴重的營養不均的現象。包括:
1.缺乏存在於水果、蔬菜及全穀類食物中的維他命、礦物質以及各種植化素,例如:維他命B1、B6、A、E、K、葉酸,鈣、鎂、鐵、鉀及植化素,如:黃烷酮、花青素。
2.缺乏存在於上述食物中的纖維。纖維不僅可以維持腸道的正常生理機能,而且當腸內益生菌製造利於自己分裂、繁殖所需的「短鏈脂肪酸」時,需要使用纖維。而這些「短鏈脂肪酸」可以強化腸道的營養吸收、刺激多種荷爾蒙的釋放、改善免疫功能,同時具有抗發炎及抗癌的效用。
3.缺乏攝取這些存於植物細胞壁的(腸內益生菌所需的)碳水化合物時,會導致腸壁的滲透性增加,讓腸胃益生菌在繁殖時取用人體腸黏膜的碳,而非原本該使用的食物纖維。在使用低酮飲食治療頑固型癲癇的兒童身上,已經發現這些相對性多數、特定且能促進健康的纖維消耗型(fibercon suming)腸內細菌數量有減少的現象。
因此,建議採用低酮飲食的人應該額外補充上述的各種維他命、礦物質、電解質、植化素以及膳食纖維。
(六)生酮飲食的絕對禁忌症與副作用:
對下列病人而言生酮飲食是相對或絕對禁止的,包括:肝臟衰竭、胰臟炎、先天脂肪代謝異常,例如:原發型肉鹼(Carnitine)缺乏、紫斑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等。使用生酮飲食三天後可能會出現短期的副作用,稱為酮體感冒(Ketoflu)。它的症狀包含:疲倦、頭痛、頭暈、腦霧、噁心、嘔吐、便秘、以及運動耐受度降低,這些症狀通常在幾天到幾個禮拜後逐漸緩和並消失。同時,可能發生脫水、肝炎、胰臟炎、高三酸甘油脂、高膽固醇及高尿酸血症。長期的副作用包括:骨質流失、肝臟脂肪性病變、腎結石、貧血、低蛋白血症及維他命缺乏症及視神經病變等。
(七)生酮飲食對各種疾病的影響:
1.癲癇症
估計全球每一千個人就有7.6個人患有癲癇,其中大約30%的患者無法利用藥物得到有效控制。研究發現1/3到1/2的這類患者透過生酮飲食,可以減少50%以上的癲癇發作。它的作用原理可能是缺少「醣」來供大腦的神經元使用。然而這些研究的時間不夠長、規模不夠大,而且缺少成人的受試者參與。
2.肥胖症及體重管理
2020年Nutrients(營養雜誌)刊登了一篇meta-analysis(統合分析)的文章,它分析了36個研究(研究為期6-12月),包含6,499位受試者,發現低醣(生酮飲食)比低脂飲食對減重更具療效。生酮飲食減重的機轉被推測導因於食慾降低及ketosis(酮症)本身減少了飢餓感。然而,如果只是減重,另一個具有控制組的研究,發現單獨限制卡路里的攝取就可以達到相同的效果。其他研究也發現進行生酮飲食後,初期快速產生的減重效果主要來自於fat-free mass(無脂肪質量)的損失,例如:體內水分、肝糖、蛋白及胃腸道內容物。
3.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的兒童並不適合使用生酮飲食,因為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生長遲緩、骨密度降低、高血脂、低血糖、睡眠障礙及無月經等問題。多數研究也不支持第一型糖尿病的成年人採用生酮飲食,這類病人本身就有代謝異常,包括:酮體產生過多及酮體清除減低,生酮飲食會加重體內酮體的濃度,引起氧化壓力(oxidative stress)、發炎、胰島素抗性,進而危害微血管、大腦、腎臟肝臟。
4.第二型糖尿病
生酮飲食可以抑制食慾、提升減重,降低血糖以及糖化血色素(HbA1C),進而減少糖尿病藥物的使用。多數的研究發現這類的患者進行生酮飲食4週,就可以看到上述的效果,尤其是肥胖、高脂肪的患者更佳,研究認為這是體重減輕的效果。而且,2021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比較植物基礎/低脂飲食(plant-based,low-fat)與動物基礎/生酮飲食(animal-based ketogenic diet)對這類病人的效果時發現,前者除了有類似的減糖效果外,還能產生更佳的葡萄糖耐受性及較低的血中發炎蛋白(C-reactive protein)。所以,植物基礎/低脂的飲食治療對這類的患者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待續:生酮飲食對各種疾病的影響
5-8及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