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物質富裕.社會不均

文.圖/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主任)
 
這學期在逢甲人文社會學院開了一門「社會問題分析與創意思考」新課,帶領學生探討社會問題的根源與解決之道。「社會問題」係指社會所面臨之普遍問題,認定標準隨社會文化不同而異;社會問題是由於社會關係或社會環境失調,致使人類社群(如人口過多、環境破壞、戰爭)、國家整體(如社會保障缺失、失業、貧富懸殊、歧視)或一部分個體(如家庭暴力、霸凌、性侵害)的共同生活受不良影響,社會進步發生障礙並須用社會力量才能解決的社會現象。但為何社會會出現失調或不平等?課程中我持續挑戰同學們一個大哉問:「在這些種種複雜社會問題的背後,是否隱含著相同的根本原因?」本文,也邀請所有的逢甲校友們和讀者一同來思考。讓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一位住在新竹尖石鄉的至親原住民友人,女兒考上清華大學,打破了部落從來沒有過的記錄,我們都為這件事感到高興,畢竟原偏鄉的孩子要爭取到如此優異的成績,實屬不易。在慶賀的同時,也讓我有很深的反思—台灣貧富不均所導致的社會不流動似乎很難突破,友人的女兒究竟是個案,還是有機會成為通案?
事實上,大部份的社會問題起源於「貧富不均」所導致的社會不平等或階級化,教育不平等也是其中一例。例如,根據台大社科院經濟系教授駱明慶的長期追踪統計,台灣大學的學生有約10%是來自台北市大安區,全校學生也約有80%是來自六都。換言之,社經程度較高的都會家庭,較有機會成為台大學生。其次,研究也發現,富人家的小孩進台大就學的機率,是窮人家孩子的6倍。而台大法學院學生,更有高達42%以上比率是來自公教家庭。難怪柯文哲曾經戲稱:「台灣大學已經快要改名為”大安大學”了」。
說來矛盾,比起百年前的農業和工業時代,如今的我們活在一個更加富裕的物質世界,但是當代人們似乎比以前更不快樂;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人們有著更多無窮盡的慾望與追求。為什麼,比起前人,我們加倍的工作與努力,卻換來更貧窮與空虛的生活?真的是物質不夠滿足我們日常所需嗎?還是這個社會出了問題?事實上,這個問題很早就有人提出答案。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的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曾經說過:「貧窮不是缺衣少食,也不僅是方法與結果的落差;其最大的問題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貧窮是一種社會地位…,它成了…階級之間的惡性分野。」
在富裕國家,所得成長已不再有助於人民生活的幸福感。理察.威金森(Richard Wilkinson)&凱特.皮凱特(Kate Pickett)發表於2009年的的巨著《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富裕,社會問題越多?》,透過長期大量的統計數據和研究,證實了一個獨特觀點:社會的健康和福祉與其內部的經濟不平等程度密切相關,而不僅僅是國民平均收入的高低。威金森和皮凱特進一步研究,藉由比較已開發中國家和美國各州的數據,發現許多社會問題(例如:社會信任、社會緊張和隔閡、犯罪率、精神疾病、平均壽命、藥物濫用、肥胖症、兒童學業表現、未成年生育、犯罪率…)在經濟不平等較大的社會中更為嚴重。他們進而主張,經濟不平等創造了一種社會環境,其中社會地位的競爭和壓力的增加,從而對人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行為產生了負面影響。原來「不平等」才是導致社會諸多問題的源頭,「不平等」將會嚴重影響我們的壽命與身心健康,甚至是人們彼此之間的信賴度。正如同《社會不平等》所言,認清社會進步並非來自經濟成長,而是來自更平等的社會結構。追求平等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目標。但身為平民小老百姓的我們,這會不會太難了?
在尖石鄉友人的女兒成功考入清華大學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一線希望。這個案例不僅是一個部落的榮耀,更是一個強有力的證明,展現了即便在社會經濟不平等的大環境下,個人的努力和家庭與社區的支持仍能夠打破階級固化的鎖鏈。友人的故事提醒著我們,改變是可能的,但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不平等問題,打造一個更加公平的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