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低碳淨零走條老實路

文/黃正忠博士(化工74、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聯合國1990開始積極因應氣候變遷議題,1992訂定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1997推出第一項針對工業化國家減碳要求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2009哥本哈根會議談判失敗,直到2015才訂定全球近二百個國家均簽署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隨著氣候變遷加劇,財損擴大與災難風險驟增,減碳必須控溫的要求也從2度C的活命線調整為1.5度C逃命線,並進而在2050達到淨零排放。減碳淨零六十年的旅程,不知覺中已過一半。
減碳淨零前三十年,是政府低碳基礎建設期,後三十年是企業低碳轉型強化期,中間分水嶺就是石油經濟退場、化石能源淘汰檯面化。爾今,全球前二十大最具競爭力的國家多已宣布2050淨零、甚至法制化,台灣也已於2023 年將2050淨零入法,故台灣的企業無論大中小型已經毋須多此一舉個別再宣布淨零,因為無一例外都必須在2050淨零。
可這麼簡單的必然,未必所有企業都了解。不知道、不想了解、排斥與抗拒的公司恐為數不少。
台灣廉價油水電的時代所剩不多,企業必須心裡有數。無論是課徵碳稅或是實施碳總量管制與交易體系,排碳付費的價格一定會越來越高。必須逐漸減少使用的化石燃料也絕對會是量縮價漲,只有積極節能、提升能源效率,才是現階段減碳的王道。
減碳不只是為了法遵,而是為了利潤空間更大的低碳藍海。台達電自2021年起對集團內部所有事業單位與營運據點收取每噸碳排放高達三百美元的碳價,氣候行動的決心與執行力使台達電成為全球少見營收自2010至2022可以翻倍,但絕對碳排放量卻可以減少13.5%的脫鉤典範。日本某企業集團董事長早自2008年即強力要求內部深度盤點所有可能的減碳機會,主管們對其董事長近乎苛刻的要求多有怨言,直到董事長收到八千多條可能的減碳機會之報告,下達據此積極研發新的半導體製程與設備後,才終於了解該董事長的用意。
因為極端氣候的風險越來越高,減碳壓力絕對只會越來越強,二十年前我開始做氣候行動倡議時的看法如此,十年前轉至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提供氣候服務時的看法也如此,現在的看法更是如此。去(2023)年杜拜氣候大會COP28前,有四家跨國銀行放棄了原先已經通過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認證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包括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匯豐銀行(HSBC)、荷蘭銀行(ABN Amro)及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 ),主因為SBTi即將在2024年應用針對金融機構控溫1.5度C的新標準,要求銀行與資產經理人不得融資給化石燃料的新專案,這些金融機構現階段根本做不到。目前未有美國銀行加入SBTi,而德國的安聯(Alliance)則在未提供理由下退出SBTi,也退出淨零保險聯盟(Net-Zero Insurance Alliance, 簡稱NZIA) ,認為此氣候聯盟可能有違反托拉斯法的風險。
許多人根據這些現象即有了刻板的誤判認知,以為這些龍頭金融機構的舉動證明低碳淨零不可能。其實情勢剛好完全相反,這些金融機構已經嗅到全球減碳大波段的壓力即將來臨,高強度放大鏡檢視的訊號日愈強烈,他們必須以退為進、爭取更多運籌帷幄的轉型空間。SBTi於2023年8月,將約120個先前承諾設定SBT的企業,包含電商巨擘Amazon,加註「承諾已移除」(COMMITMENT REMOVED)之標籤,並歸類為「承諾已過期」,其原因是上述企業未能在遞交承諾後二年內提送落地減碳績效以進行驗證。光說不練的減碳目標設定不是重點,能否名符其實的切實減碳才是重點。
低碳淨零很難,然不積極減碳,實力絕對不會出來,台灣企業只能趕快走一條最老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