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臺灣最早的王爺廟—普濟殿

文/王啟光.圖/轉載台南旅遊網(https://www.twtainan.net/zh-tw/attractions/detail/466)
 
在臺灣的發展史上台南有許多的第一,不只有第一間的天公廟,王爺廟的首廟也在台南而且是文化部所認証的。西元1661年鄭成功攻佔台灣普濟殿即建立於1668年且是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遊賞之地並受敕封。
普濟殿是早期的老廟建置於尚未完全陸化的一片海埔地上,選擇高地建立一座坐南朝北的單殿式建物,四周尚有許多水道,陸地形成四通八達的地形故而稱為「蜘蛛拋網穴」剛好網住了台南的老地形「鳳凰展翅」的頭部,使其無法展翅飛翔府城才得興盛繁榮。廟宇周邊自古即為人口彙集商旅雲聚之處所以鄰近老街匯集了各種行業且糾合四周角頭成為一個廣大幅地,七個角頭包括1.人和街角2.頂粗糠崎角3.下粗糠崎角4.試經口角5.牛塭堀6.十八洞角7.大廠口角,這七個地點代表了在清代角力戰場上的實力涵括:米、武、房、神、牛、人、軍:七大勢力。此處距目前市府所宣傳的五條港文化園區僅約五百米更是商賈、郊商聚集之處可見此處為台南古文化的發源地。目前普濟殿大門左側對聯尚有鐫刻「府光赬瓦顯赫長霑麟櫛恩施七角頭」。
前段所述試經口在此想要特別詳述,傳聞命名由來有多種:一、原名「試更口」此處原來是一條南北縱走的水道(目前的海安路段)此水道與台灣海峽平行且通往外海故每日的潮流速度潮差高低均與台灣海峽相同,所以出海的人可在這水道上測出潮水的高低流速,利用短樹枝投於船頭再測樹枝流到船尾的速度即與外海流速相同(據說目前海軍仍以此法測試)。二、原名「四間口」,古代此處有四大戶分據水道東西兩側,分別為東側的李家在國民政府治台時出了一位建築師。吳家產業頗巨在道路拓寬後捐地蓋了集合堂,另在西側有蘇厝後代子孫出任市政府中區區長,還有王厝在日治時期台南府城僅有四位西醫師王厝即出了二位醫師,長子還接任台南市第一任衛生院長(即現在的衛生局長編制)筆者即忝為王家的一員,因四大戶相對成一口字故名「四間口」。三、普濟殿最早奉祠觀世音故經文傳承誦音不斷日後改名為「試經口」。
話說普濟殿的早期為「普濟廟」屬佛教寺廟,主神為觀音佛主,且兼有會館性質。此廟距大西門僅有數步之遙,古時進城時間管制甚嚴錯過進城時間商賈旅人即在此借宿,有同安人渡海來台借宿本寺但因染病而亡,此人隨身奉有池府千歲神像,從此奉祀於本殿,由於香火日盛反而成為主神,由當地郊商鳩工擴建而成為府城第一座王爺廟。明寧靖王朱術桂常駕此廟遊賞受到池府王爺的靈威特敕封為「威靈王池城千歲」成為台灣唯一受封池府千歲(首台威靈王祖廟)。
南明滅亡後清康熙25年(西元1686年)重建改為坐北朝南與另側佛祖殿卻沒有改變仍為坐北朝南相鄰而居.王爺廟是眾神共奉有主神有陪祀。普濟殿的主神是威靈王池府千歲陪祀有註生娘娘及福德正神更有虎爺、五營兵將、太子爺、田都元帥、李靖天王偏殿還有觀音佛祖、齊天大聖、地藏王菩薩、韋陀、月老、十八羅漢……。因此進到此廟就能感受近400年的多重信仰,包辦了由生到死也解決了一生中的苦難解厄及祈福祝禱逢兇化吉。
這座古廟積累了350年以上的傳承,雖然建築物曾歷經13次的整修與重建,但廟內古文物甚多斑斑可考,門柱石雕、石獅、簽桶、古匾、香爐、殿名牌、宣講聖諭木刻均有二、三百年歷史甚至連繞境香條木器也有120年歷史。本廟每年的燈會活動更是轟動全國享譽國際已被票選為全國十大燈會之一,每年農曆年間為期一個月的燈海風華歡迎校友光臨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