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網路世界下的 「平台」組織型態與運作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管理之基本構成要素—組織
自其基本意義而言,管理乃是人群透過合作以成就某種共同目的之行為。這種行為,必須依循某種結構而進行;這種結構,也就是管理學中所稱的組織——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由此使得組織成為管理的一種基本構成要素,這是管理學中的基本道理。
從這基本道理,所謂組織,乃是解決人或人群間之連接問題,依此建立規範,讓合作行為可以有效率進行,達成目的。
傳統上,這種組織結構一般表現為所謂「層級—部門」型態,此即合作之人群依據某種系統觀念設置「垂直的層級」與「水平的部門」;前者代表權責關係,後者代表功能分工。這在一般管理學中均有詳盡的分析與說明,在此不必贅述。
問題在於,隨著合作人群數目之擴增以及任務性質之複雜化,這種組織結構,受到人的能力或物理條件的限制,變為疊床架屋,窒礙難行,構成管理上的最大難題。為求克服這方面難題,人們採取各種改進辦法,從事業部組織,到流程再造,再到自主經營單位等等,但都無法解決上述連接上的基本限制。
 
網路世界下的「平台」組織
這要等到進入網路世界,由於數位化和數位技術的發展,人群合作之道,可以由「強連接」改變到「弱連接」,再進步到「隨連接」的狀態,遂可突破上述的連接阻礙和限制。其中最具關鍵意義者,即出現了「平台」(platform)的觀念,取代了傳統上的「層級—部門」,成為網路世界下的主要組織型態。
究竟什麼是平台?坊間已有甚多討論,但本篇文字嘗試以最簡要的方式予以詮釋和說明。
就歷史發展而言,平台觀念事實上已老早存在於人類社會中,譬如「日中為市」狀態下的市集。再如近代出現的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也各自代表一種供人們聚集以行交易或活動的設置,都可說是平台的原型。
 
「平台」組織的彈性與開放性
進入網路世界後,一則由於人類的行為不受實際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可以無限擴大;再則,由於數位技術和工具的運用,使得交易或其他互動行為變得更加迅速、直接、可靠且精準,發揮更大效用。
更重要的是,隨著參與者的增多以及產生的互動,產生了所謂「網路效應」(network effect),使流量本身構成價值的增益來源。再由於互動行為所累積數據,人類可對於此種「海量數據」加以運用,獲得超乎認知能力,發展出人工智慧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