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癌症免疫細胞治療行或不行? 百例臨床經驗分享

文/曹昌堯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內科學教授、逢甲大學EMBA高階101)
        
 
 
(一)癌細胞如何增生成腫瘤?
癌症起因於一次錯誤的DNA複製,為了要修復受損的細胞和組織,人體每日須要透過健康、正常的細胞來分裂複製,替補受損的細胞及組織。當DNA分裂出了差錯,產生了基因的突變,「癌細胞」於是產生。絕大多數的癌細胞都會自己凋亡,少數頑強者,也會被自己體內的癌症免疫巡弋系統給消滅,但是少數的癌細胞發展出免疫逃脫的能力,經過長時間的閃躲與複製,產生癌症。有了人類就有了癌症,但是現今的癌症病患特別多,一方面是因為人類的壽命延長(活得越久,為了不斷的修復,細胞分裂複製的次數越多、出錯的機會也越多。),另外是因為生存的環境裡,致癌的有毒的物質越來越多(這一點與前後四次的工業革命,人類燃燒石化燃料,研發科技產品有關。)。英國國家癌症研究院認為40%的癌症是可以透過飲食與生活習慣的改變來避免,剩下的60%就是運氣了。
 
(二)消滅癌症有哪些重要選項?
現代醫學對抗癌症的歷史已經有二、三百年,外科手術只能對抗早期的實體癌,但是血液科的腫瘤及末期的癌症,在過去四、五十年的時間裡,端賴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雖然快速分裂的癌細胞比正常的細胞更容易被化學治療的藥物或放射線殺死,然而,無辜地傷害正常細胞或組織仍是化學及放射治療難以避免的副作用。二十年前標靶藥物的出現是治癌的一大轉機,標靶藥物是透過阻斷癌細胞的突變驅動基因(Driver Mutations )來抑制癌細胞分裂,不幸的是,多數患者的癌細胞找不到突變驅動基因,或是找到了但是研究不出有效的藥,有些人甚至是同時出現多個突變驅動基因,造成治療的困難。可怕的是標靶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幾個月到幾年,因藥、因人、因癌細胞而異),癌細胞會轉型變成帶有抗藥基因的癌細胞造成治療失敗。近十年來,一度被期許為神藥的「免疫控制點抑制劑」(Check Point Inhibitors),它的作用機轉在利用小分子藥物抑制腫瘤的偽裝蛋白(PDL-1)或是免疫T細胞的PD-1蛋白,癌細胞利用己身的PDL-1與T細胞的PD-1蛋白結合來躲避免疫T細胞的毒殺作用。目前,這一類藥物被許多的臨床試驗證實,單獨使用時只能對少數癌別的部分人有效,多數的狀況都須要搭配化療藥物,才能得到一定的加分效果。另外,標靶藥物與免疫控制點抑制劑的副作用雖然比傳統放、化療少了許多,但是它們有一些特有的症狀,例如:皮膚疹、口腔炎、間質性肺炎、肝炎、內分泌混亂等等,有事時候處理起來困難,甚至需要停藥。
 
(三)免疫細胞治療是明日之星嗎?
1991我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剛好我的老師Richard Kradin 正在以腫瘤浸潤T細胞(TILs:Tumor Infiltrated Lymphocytes ),治療肺癌而聲名大噪,我跟他學了兩年後返回台灣繼續免疫細胞相關的研究。如今,利用自體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症的研究正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其原理是:透過體外細胞的培養技術,在實驗室大量擴增患者自己的抗癌免疫細胞再回輸給患者,透過自己的免疫細胞來治療癌症應該是副作用最少、最安全的治癌模式。台灣衛生福利部在2018年9月公告特管法,在有條件下開放少數醫院針對癌症患者進行此項治療。在衛福部規範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從2020年9月起為癌症患者進行免疫細胞治療,收案的對象為晚期的第四期或第一、二、三期,經傳統治療無效而復發的實體癌患者。透過與世福生技合作的DC(Dendritic Cell, 樹突狀細胞)治療,與沛爾生技合作的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s, 細胞激素誘導殺手細胞)治療,累計至2023年6月底共收案117例,其中,DC 23例、CIK 94例。接受CIK細胞治療的患者有54例完成標準6個療程的治療,療效評估的結果相當不錯:部分緩解者(腫瘤減小>30%)佔30%,沒有繼續惡化者佔44%,加總起來「疾病控制率」為74%。DC 細胞治療的患者有9例完成6個以上療程,有5例完成標準的10 個療程的治療;完成10 個療程的5名患者中,腫瘤完全或部分緩解者佔40%,沒有繼續惡化者佔40%,加總起來「疾病控制率」為80%。沒有患者在細胞治療的療程中,出現因為免疫細胞回輸產生需要特別處理的副作用。
 
結論:
人類對抗癌症的事件永遠不會終止,科學家努力研發各種全新的治療技術來殲滅癌症,同樣的癌症細胞也靠著各種基因突變來抵抗治療,免疫細胞治療雖然看到一些曙光,但是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及治療經驗來證實其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