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自「連接」觀點 化解「經營模式」與「組織模式」間的隔閡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企業——或其他性質之機構——之運作,乃一不可分隔之整體,但在觀念上,似乎可以將其分為經營(business)與管理(management)兩個構成部分。前者所指的,乃是代表公司在供需間之連接設計,其中包括目標顧客之界定以及競爭優劣之建立等,此時所採取的特定做法,一般稱之為「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後者所指的,包括各種管理功能,如領導、規劃、組織、控制等之運作,屬於內部程序或系統之建立,稱為「組織模式」(organization model)。
 
「經營模式」和「組織模式」之契合
基本上,一般所稱之企業經營績效(performance),如上所述,乃代表機構整體運作之結果。因此,我們固然可以將一家企業分別依所採行之「經營模式」與「組織模式」二者本身之良窳,加以評論;但更為關鍵者,則在於二者間之契合(alignment)。
我們如果以當年Panasonic與Sony在錄放影機之爭為例,前者所推出之VHS格式之所以能擊敗後者之Beta格式,並非由於前者之性能較強或首先上市,恰恰相反,其競爭優劣乃在於獲得內容製作者之支持所致,這是屬於「經營模式」方面的優勢。松下能做到這點,在於這一經營模式能獲得公司組織模式之支持,其間關係,有如民初知名之兵學大家蔣百里先生所稱,凡一國之「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國必強;反之,必弱。例如當年蒙古大軍橫掃歐亞大陸,所向無敵,即屬於前一狀況。
如果將這道理應用於企業之運作上,企業之「組織模式」有如「生活條件」,而「經營模式」有如「戰鬥條件」。如二者相一致或契合時,這一企業之競爭力必然強大;反之,亦然。
但是,問題在於,一般而言,經營模式為求其出奇制勝,有賴人們經常談到的「創新」。然而,這種創新的「經營模式」,往往無法獲得「組織模式」的支持,以至於使得絕妙之經營模式,無法將其落實。
至於組織模式之無法落實,每每受到諸如地區、產業、時間上種種限制,使得它和顧客間無法做到精準和及時之契合。此種限制,譬如空間之遙隔,時間之延遲,訊息之阻塞,人力或物件之調派等等,如加以抽象歸納,幾乎都和人事物間之「連接」(connectivity)狀況相關,遂使「連接」成為數位時代決定企業經營績效之核心要素。
 
契合之本質在於「連接」
以這觀點,回顧多年以來企業在經營或管理做法之種種改進或創新,如1960年代的「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1990年代的「業務程序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以至於由軟件公司發展的「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或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等等,分析到最後,莫非就是在相關人事物之連接上,謀求以創新做法取代傳統上之刻板例行程序。
非常幸運地,近二十年來,人類在互聯網及數位技術方面之突飛猛晉,種種創新技術,例如RFID、平台、雲端、訂閱制、物聯網、3D列印、虛擬組織,以至於AI等等,提供了許許多多威力無窮,甚至令人眼花繚亂的工具。使得連接狀況發生巨大改變,由「強連接」變為「弱連接」,終於達到「隨連接」,在連接作用上幾乎實現了所謂「不怕你做不到,只怕你想不到」(馬雲語)的地步。
例如有了4G技術,成就了諸如Uber或Airbnb這類經營模式。再如進入5G時代,由於這層次連接技術所帶來「高、低、大」(高頻寬、低延遲、大連接)的特點,使得有關自駕車、遠距手術或智慧城市的種種構想成為可能。
又如Amazon和Googles利用「數據圖」(datagraph)技術,建立公司億萬件商品與同樣億萬個消費者之間的連接,為他們建議可能購置的商品。
不過,在此我們必須指出,技術本身固然有其絕對重要性,但更為重要者,乃是在於先行發掘所要解決之問題,和產生經營模式的創見。然後才能將適合之資訊技術應用於關鍵之「連接」作用上,如虎添翼。
 
使經營模式成為可能在於網路及數位技術
譬如今天,企業所期待於經營模式者,在於為配合市場及競爭態勢,做到精準化、即時化、差異化或智慧化這類競爭優勢。這些,在「隨連接」狀況下,都成為可能。
再者,由於網路及數位技術之應用,還可產生網絡效應、長尾效應、群組效應、虛實整合效應,以至於精準效應、智慧效應、生態效應等等,顛覆了傳統經濟學中之規律和原理,為企業經營理念和模式開闢一個新的天地。
一方面,今日企業可透過網路和顧客建立連接關係,以訂閱制提供顧客服務,延伸價值和收入。另一方面,利用雲端服務,取代公司原有之組織內部功能,可以更靈活地配合策略構想。諸如此類,不但使得前文中所稱組織模式所造成經營模式的限制或應用大為降低或消失,甚至使得組織模式「虛擬化」。同時,還可因此將所獲得的大數據,做為經營策略上之創新應用。
 
連接之構面和形態
為求數位技術能在企業經營和策略上發揮較佳之作用,我們不妨自理論層次,自連接之「構面」(dimension)與「形態」(form)兩方面進行分析。
以前者而言,連接所涉及的構面,可包括:
—空間涵蓋之廣度、長度和深度;
—時間之延續及速度;
—承載內容之性質;
—承載之容量。
以後者而言,連接之形態,亦有:
—直線型;
—群組型;
—平台型;
—網絡型;
—生態型等之不同。
 
「組織模式」融入「經營模式」
企業似乎可以從以上這些構面和形態中,配合不同市場和不同競爭狀況,為了增進與顧客間之良好契合,開發獨特而具有競爭優勢之「經營模式」,尋求適合之網路及數位技術,化解所面臨之種種連接上之障礙及隔閣。這種狀況,就和將軍在戰場上,配合不同戰略和戰術選用或組合不同之武器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