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戰爭與和平 兩岸何去何從

文/陳貴端(逢甲大學教授、監察人)
 
世界兩大經濟強國(美、中)由於思想體系不同(自由民主與共產專制)、經濟制度不同(自由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畫管制經濟),產生經濟利益及政治利益衝突,進而引發經濟及軍事對抗。
兩隻大象打架引發經濟戰,先是智財權糾紛、限制、管制,保護先進技術,引發科技戰,到兩國貿易失衡,引發經濟戰。美國為改善雙邊貿易逆差,提高中國輸美貨品關稅,造成國內物價高漲引起民怨,為對抗通膨及解決國債問題,美國聯準會大幅提高利率,引發國際美元資金流動,美元大幅升值,衝擊各國利率及匯率,各國政府貨幣政策及匯率政策亦隨之因應調整,衝擊全球進出口貿易與經濟成長股市崩跌。加上疫情及俄烏戰爭引發北約、歐盟與蘇俄軍事與經濟對抗,中、俄、北韓與美、日、南韓進行軍演備戰,有風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對全球資源分配與貨品供應鏈衝擊,「全球化經濟比較優勢的分工合作」調整為「國家安全有關的科技領先」定調為全球化「競爭」與「合作」優先考慮「國安」傷害了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精神,頓使全球經濟步入衰退蕭條,似乎近期很難起色復甦,影響國際民生。
美中霸權之爭引發軍事對抗,且透過國際政治、經濟、軍事聯盟或組織參與對抗,引發國際衝突與地區性戰爭。在亞太地區美國重築日、韓、台之圍堵政策與島鏈,中國親近俄羅斯、北韓,紛紛進行整軍演習、備戰。台灣也因「統獨爭議」陷入漩渦,美國國會眾議院議長斐洛西訪華與大量軍售武器給台灣,台灣踩上兩岸政治紅線,習近平主張「台獨不惜武力統一」加強軍演、船艦圍台、戰機臨空、飛彈飛越上空、武力威嚇、兵兇戰危,引發「避戰或備戰」、「戰爭與和平」、「一中原則或一邊一國」、「親美抗中」或「和中避戰」之選擇。
華府智庫CSIS兵推,若中共武力犯台,美軍參戰,美、中、台戰爭,人員軍備損失慘重,中台戰後重建經費及對經濟影響更是難以估計,俄烏戰爭可為借鑑,全民憂心忡忡。戰爭「國防預算具有無限制通行權」,法國拿破崙稱「戰爭第一是『錢』,第二也是錢」,台灣為備戰國防軍費已大幅躍升,已排擠總預算中教育文化支出、經建支出及社會福利支出。各國大量花費金錢在軍備武器競賽上,戰爭造成人員傷亡是人類史上不幸,真是「戰爭與和平」選擇最佳寫照。
檢視兩岸政治及經濟發展史,昔日國共內戰,毛澤東與蔣中正由於內戰恩怨情仇,兩岸處於敵對狀態,局勢緊張。其後蔣經國與鄧小平均認為「富國裕民」,提升人民生活水準最重要,兩岸政治情勢緩和。大陸「改革開放」快速成長,使中國大陸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則有蔣經國大力推動各項建設計畫,實施自由市場經濟、「教育普及」、「重視人才培育」、「成立工研院,對外廣納人才」,使工商業迅速發展,經濟快速成長,成為亞洲四小龍。兩岸交流從人道立場「開放探親」、進而開放台商到大陸投資,貿易額逐年成長,貿易依存度相當大,經濟發展互蒙其利。兩岸「政治及經貿關係及發展」、「戰爭與和平」何去何從,值得深思。
總統最重要使命是「富國裕民」、「國泰民安」,執政者「營造一個安定平和、康樂富庶的社會責無旁貸」,也是人民共同願望。兩岸領導人應懂得人民想法,更積極建立溝通管道,「和平共存、共善共榮」在「戰爭與和平」選擇和平,「開戰容易、終戰難」,應避戰不要把國家推向戰爭,和平、交流、合作、發展,富國裕民、國泰民安,是兩岸人民所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