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進入網絡時代「管理」的典範轉移 由「管理」而「統理」

文/許士軍 (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近年來,有關管理發展之趨勢,無論在觀念上或實務上,出現一種幾可認為屬於「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改變;此即人們整個放棄過去那種建立在「層級結構」和「自上而下」的基本運作模式,而改採諸如「小微企業」、「阿米巴組織」之類的「自主經營單位」,讓第一線人員發輝創業精神,當家做主。
 
「後管理時代宣言」
這一發展,讓我們想起,早在大約三十年前,由當時兩位世界級的管理顧問,李察庫區(Rrichard  Koch)和伊恩戈登(Ian Godden)所發表的一本書。這本書的中文名稱為:《沒有管理的管理》 (Managing without Management);而其副標題則是「後管理時代宣言」(A Post-Management Manifesto),其氣概彷彿當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出「共產主義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1872)一樣,令人震撼。
從上述中文書名看來,似乎這兩位作者有故弄玄虛,有令人不知所云之感。但若從英文來看,將會發現,原來所稱的兩個「管理」所意涵的乃是兩種不同的意義,一為靜態的「Management」,另一則為動態的「Managing」。換句話說這本書所要表達的,就是放棄靜態觀念下的管理,改採動態的管理。
靜態的「管理」所指的,乃是有關組織架構、規章、程序、辦法這些靜態的制度或工具,如組織系統表、編制、預算、計畫書或SOP之類;而動態的管理,就是一般所稱的「管理功能」,如規劃、組織、領導、溝通和控制活動本身,也就是加上英文的ing,使抽象名詞(abstract noun),變為動名詞(gerund),也就是指在制度或方法背後所發揮的功能和作用。
換言之,動態的管理所重視的,不是這些制度規章本身,而是它們必須配合外界情勢、策略以及技術進步,隨時調整、改變,甚至放棄。
 
《海星與蜘蛛》
至於如何將靜態的管理改變為動態的管理,又令人想起近二十年前另一本書,《海星與蜘蛛》(The Starfish and the Spider : The Unstoppable Power of Leaderless Organizations, 2006)。講起這本書,也是由兩位作者合著,分別是歐瑞.布萊夫曼(Ori Brafman)和羅德.貝克斯壯(Rod A. Beckstrom)。由於他們兩位都是創業家,這本書所主張的,也可以說是基於他們豐富的創業經驗中所悟出的道理。
這兩位作者以兩種生物代表兩種迥然不同的組織。以蜘蛛而言,一旦被取去了頭部,就整個失去了生命;然而對於海星,即便遭到肢解,它的每一肢節都能重新長成為另一個海星。書中將這兩種生物的特質應用到人類組織型態上。前者所代表的,就是由上到下的集權組織;而後者卻是由下而上的分權組織,也就是不必領導者(leaderless)的組織。這種以生物取喻的想法,無疑代表一種新奇的構想,然而如何將它變為可行的實務,當時並無可解的具體做法。
然而在現實的時代潮流下,企業的運作必須予以動態化和彈性化,已屬勢在必行。具體言之,企業必須改變由上而下的靜態做法,而能快速反映外界環境與市場的急劇變化。不幸地是,當時企業所能著力的,不過是採取諸如「分層分責、層級授權」、「零基預算」、「企業再造」或「專案管理」這些辦法。事實顯示,這些做法,仍然是「換湯不換藥」。
即便最近一種源自Intel創辦者葛洛夫(Andrew S. Grove)的管理思維,被稱為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在企業界風行一時。所主張的,就是讓組織部門或員工,在願景的引導下,主動且有彈性地,設法達成某些關鍵結果。這一做法,較之原先的KPI,似乎給予員工較大的自主彈性,既切合實況,且簡單易行。但問題是,它仍然不能跳脫傳統組織層級結構的框架。
 
管理新境界的「夢想實現」
真正來說,這要等到人類進入網絡時代,種種數位化技術,如平台、雲端、大數據、AI以及物聯網、區塊鏈、訂閱制等等,紛至沓來,使得人類得以可以突破時空和規模限制,擺脫層級結構以及線型溝通。在「隨連接」的狀況下,最先是出現像Wikipedia或Skype這種組織上。而如今卻可普遍應用到原屬傳統的製造業,如海爾,以及電子商務起家的Alibaba,這些龐大而多樣的生態組織上,終於近乎達到「夢想實現」(Dreams come true)的境界。
將網絡及各種數位數據應用於企業組織及其管理上,所帶來諸如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與去邊界化的效果,包括以下各方面:
—流量取代規模;—平台取代交易;—創業取代執行;—協作取代競爭;—取用權取代所有權;—智慧化取代自動化;—虛實整合取代實體運作;—長尾效應取代庫存;—…….
這些所列的,一眼看去,它們所取代的,幾乎都是屬於支持傳統組織和管理運作的典範或限制條件。
 
管理原本是可以不要的成本
今天看來,人們當初為了達到動態的管理,在沒有網絡和數位技術以前;如前所述,不得不採取的種種管理活動,並為此付出了昂貴的內在交易成本。如今進入網絡時代,即可獲得期望之效果而不必付出此種代價。這一情況,較之當初人們為了降低外在交易成本,而設置組織,有如異曲同功。自這觀點,將這種改變,稱之為更進一步的「典範轉移」似不為過。
 
「管理」升級為「統理」
最後要說明的是,在走上「沒有管理的管理」這一境界後,原有的管理不是消失了,而是升級化為「統理」(governance)(一般譯為「治理」)。此時所要解決的,已非單純地追求利潤或滿足投資者的願望,而是謀求照顧到不同「利害關係人群」(Stakeholders)的福祉,以及地球生態之永續。此時所要面對和謀求解決的,已非經營或法律問題,而屬於政治和價值問題,顯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管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