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高齡長者需要的 是「服務」而非「科技」

文.圖/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特聘教授、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主任)
 
國科會今年3月舉辦了一場「高齡科技產業策略會議」,邀請產官學研各界領袖代表,共同討論如何推動台灣高齡科技產業的發展,目標是以公私協力的產官學研合作,推動可以讓長者幸福在地老化的科技產業。該會議提出了四大具體策略,包括:(1)建構社會與科技共榮之生態環境;(2)以普惠科技驅動高齡巿場商機;(3)透過數位賦能擴大社會連結;(4)公私協力完善高齡照顧與福祉。本文簡要說明高齡科技產業發展的特殊性與人文面向。
高齡化所衍伸出的總體社會問題,包括照顧與扶養負擔沉重、家庭照顧功能式微、老人經濟安全、高齡友善居住與交通運輸環境、社會參與及建立休閒活動制度等等。除前述鉅觀問題之外,微觀方面的老人問題亦包括退休後社會地位、收入、社會價值、生存意義的降低與調適,以及對於健康衰退、家族親友相繼過世、性愛需求、死亡恐懼等身理與心理的需求與不安。例如,聯合報報導隨著台灣總人口數逐漸減少,但家戶數卻日益增加,原因是因為「獨居戶」變多了。台灣目前高齡獨居住宅數有57萬1074戶,較10年前增幅近100%。導致台灣有越來越多長者在寂寞中嚥下最後一口氣,他們不分年齡或社經階層,但晚景卻是淒涼孤獨的離開人世。這些個案他們明明有子女、帳單也都準時繳,卻鮮與家人、外界互動,常在死後數日、數週甚至數年後,才因屍身腐爛、惡臭或屍水溢出才被人發現…。
現今社會中,隨著家庭型態的改變,家中青壯年人口多需要到外地工作,不少長輩只能獨自在家生活。不只台灣,獨居也是全球趨勢。在《獨居時代:一個人住,因為我可以》一書中提到,過去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美國有七分之一的人獨居,大多集中於都市;即便是日本這樣社交生活仰賴家庭為基礎的國家,也有30%的家庭獨居。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台灣有超過100萬戶家庭是獨居老人以及老老照顧的家庭,其中,85歲以上長者有24.6%獨居、75歲至84歲有22.4%獨居、65歲至74歲有21.9%獨居。另以內政部住宅資料統計,僅老年人口居住宅數今年已高達62萬7167萬戶,較10年前33萬戶翻倍成長;其中,僅一名老人獨居的宅數,更高達47萬7066戶、高達76.07 %。依據中華民家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於2021年的統計結果指出,台灣有192萬老人過去一年與不同住親友聚會少於一個月一次,顯示當代社會家庭關係疏離者不少。從上述的台灣獨居長者數據來看,現今社會的老年族群正面臨最嚴峻的「老化」、「孤獨」又無助的考驗。
筆者在逢甲大學校內所成立的「服務創新與行動設計中心」,近年專注於移動科技如何應用於高齡社會的不同生活情境中,陪伴一些縣市政府或民間組織推動許多高齡科技(例如:長照交通大平台,台東縣TTGO偏鄉交通平台與1919食物銀行惜食媒合…)。我們的研究發現台灣都會區、衛星市鎮與原偏鄉地區的高齡化程度不一、長者生活特性也不盡相同,所需要提供日常服務、醫療協助、外出陪伴也不同。而如何「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提升長者數位技能,協助日常生活所需的食醫助行育樂,或加強照護者人機協作、以及提供居家醫療照護整合服務,甚至擴及為全人全面向的生活服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然也是產業的未來新商機。    
對於有興趣投身於高齡科技產業研發的公司組織或有志之士,奉勸大家橘色科技(Orange Technology) 研發的重點不在於如何將其「產品化」,而在於船過水無痕地將科技「服務化」,自然而然地將科技融入長者原本的生活情境之中,降低長者最低程度的行為改變。此種「以長者為中心」的服務取向與人文思維才是科技研發的關鍵成功要素。
2045年的台灣,預估每三位國民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長輩,如何打造一個高齡友善社會所需的橘色科技生態體系,我們現在就必須開始思考與布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