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萬病腸道起 日常3注意 打造2023新年健康目標

 文.圖/ 澳立康健
 
 
運動減少、吃得更多,經過長達10天春節連續假期,有近4成的民眾表示體重變重,許多腸胃問題也一一出現,像是飯後脹氣、消化不良或拉肚子,甚至是便祕。
腸道健康的影響不僅僅是在腸道,腸胃問題、代謝失調、身心失調、免疫失衡、慢性發炎,其實都離不開腸道菌失衡,我們可以從生活中培養好的習慣,如攝取纖維、運動、睡眠、壓力、腸道菌平衡,提升腸道健康、進而提升整體健康。
 
 CHECK 1 是否運動以維持腸胃功能?
根據體育署調查,七成以上國人沒有運動習慣,研究顯示運動後副交感神經會開始提升,促進消化功能;副交感神經活躍程度不夠,會影響腸胃功能。
其實不一定要非常劇烈或高強度的運動,幾乎任何運動都能夠加速我們消化道的運作,沒有運動習慣的話,建議可以先從低強度的瑜珈與快走開始嘗試。
 
 CHECK 2 是否攝取太多精緻糖與澱粉?
我們選擇的食物,若是壞菌喜歡的食物,吃得越多越助長壞菌生存,排擠好菌的生存空間,好壞菌的比例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哪一方比例高就會帶領所有腸道菌,壞菌稱霸自然難以維持正常機能。
精緻糖和精緻澱粉是壞菌最喜歡的單醣,光是減少攝取就能有效抑制壞菌生存,購買食物時,可養成看標示的習慣,像是沾醬、早餐麥片或是低脂優格,可能都為了讓食物更加美味添加了許多精緻糖,是生活中可能忽略的美味陷阱。
精緻澱粉也是隨處可見,例如白吐司、湯圓、意麵、米粉;可試著用地瓜、豆類、五穀雜糧等好菌喜歡的抗性澱粉取代。
 
   CHECK 3 是否同時有服用藥物?
腹瀉、便秘等都是藥物常見的副作用,以下5大類藥物,長期服用可能影響腸胃道蠕動,如果您有便秘困擾,又長期服用以下類型的藥物,可以與醫生討論看看更換其他藥物的取代方案。
 
止痛藥 藥局常見的成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劑(NSAIDs),長期服用可能減緩腸胃道蠕動;處方用藥的鴉片類止痛藥,因鴉片類止痛藥含有可待因(Codeine)、嗎啡等成分,會延遲消化道排空。
含陽離子劑 胃藥包含藥局常見的胃乳、胃散等制酸劑,大部分含有鈣鹽及鋁鹽,是便秘主要成因。高劑量的鐵劑可能刺激腸胃道,為保健食品中最容易引起便秘的類型。
抗膽鹼藥 這一大類包含治療感冒、過敏的第一代抗組胺藥、腸躁症的解(腸胃)痙攣藥、抗憂鬱藥、抗精神病藥、抗帕金森病藥物,尤其是長者隨年紀增加,身體的膽鹼生成減少,長期使用藥物增加膽鹼受體敏感度及破壞膽鹼神經元,藥物排除速率減緩,蓄積結果容易引發便秘。
神經活性劑或抑制劑 降血壓藥物中有幾種可能會導致便秘,包含β受體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與降壓的利尿劑類;中樞神經作用劑透過調控中樞神經作用,讓血管舒張降低血壓,同時可能減緩腸道蠕動。
抗癲癇藥物 同樣因為有中樞神經抑制作用,會影響胃腸道蠕動功能,增加便秘或腹瀉發生率。
 
吃好菌,更要留好菌
隨著年紀增長,體內的好菌數也會跟著下降,很多人會補充益生菌,卻忽略了日常體內的環境保養,沒有好的腸道環境與營養,益生菌在腸道停留3-5天後就會被代謝掉,因此我們要透過日常習慣,留住好菌。
許多人都有服用益生菌的習慣時,購買前可以留意產品中有沒有益生質(為好菌補充營養)、後生元(助打造好菌居住的環境),更能留下好菌久居長住,為人體帶來正向的健康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