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無力的氣候談判無礙能 源轉型之退場與進場

 
文/黃正忠博士(化工74、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暨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聯合國2022年11月於埃及舉行第27屆氣候談判大會(COP27),如預期沒有顯著進展就結束了,同時段中國與美國等領袖出席的APEC會議反而還吸引更多國際關注。
COP27的主要結論包括: 繼續堅守控溫1.5度C;成立災損與災害基金來補償受害國家,但「誰該付錢?付多少錢?」,則再說。2021年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辦的 COP26 中提及了「災損與災害」(Loss and Damage),及是否應建立相關補償基金,但此被視為視氣候正義的議題並未達成結論,而COP27動員了多少人,就談出個補償的必要性。
COP27的最大贏家應屬今年化石能源產業派出近630位進場的說客,比2021年COP26出席的500位多出25%,成功阻擋進一步強化COP26逐漸降低對化石燃料補貼之決議。我們是沒有一滴油、卻把加油站的油賣得比便利店的水便宜的國家,要沒看懂此門道,那恐怕會如溫水煮青蛙般繼續錯判情勢。
無論如何,極端氣候事件不等人的,西方人瞬間罹難的規模與災損越來越大。2021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COP26首次把「對化石燃料的補貼逐步降低(phase down)」正式納入協定,逼出石油經濟困獸之鬥檯面化的序幕;歹戲拖棚的俄烏衝突,讓歐洲國家驚覺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成為被勒索不可持續的咽喉,已超過半年使許多歐盟國家電力價格漲幅高達四到十倍,然而長期以來篳路藍縷緩慢匍匐的氫能,卻瞬間得到一飛衝天的動能。
世界真的要大鉅變了,要活,這是唯一的路。石油經濟得退場,氫能經濟得進場。氣候談判沒有結果不代表這一切不會加速發生,因為疫災與俄烏衝突都與此有關,壓力才只是剛開始而已。
不永續風險威力之大,不可小覷,如過企業界繼續仰賴一如往昔的世界觀,不願意投資在新興風險的掌握上,如防疫險般的瞬間大衝擊恐是難免的事。台灣的防疫險已成政府與保險公司為從政策、治理、風管、精算到善後的超級負面典範案例,造成衝擊時間之短、財損規模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ESG(環境、社會、治理)是經商整體風險的大監控,是石油經濟轉型到低碳經濟風險管理的大作為,是公司價值主張與未來市場新定位的大策略,是公司體質調整與重塑的大翻轉,更是要把不永續風險變現、成為未來市場解方提供者的大保證。
窮,則須變;變,才可能通。但是如果企業不認真看待世界、亞太、台灣及供應鏈風險,則容易落入窮則不會變、假裝變、無力變與表面變,結果可想而知。
面對全球與ESG相關的風險,直接、間接都已經證明攸關龐大的財務數字。現在已不是停留在金融機構對ESG有高度興趣的階段,而是金融機構有沒有能力透過ESG透視鏡,來論斷一家公司完整的未來性。如果金融業能善用ESG成為台灣向低碳永續轉型的主要助力,肯定會是歷史留名的賦能者;如果金融業的ESG只是表面做,甚至不願意紮實執行,那將會是台灣萬劫不復的的加害人。
沒錢沒資本萬萬不能,賦能與加害,但憑金融業領導人與從業人員的一念之間。工業界的領袖不能在台灣廉價的石油經濟舒適圈中抗拒改變,我要剴切地說,能源轉型之新舊能源退場與進場的交鋒,絕對會是糾結折磨的日子,沒有準備,不可能迎接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