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解方經濟與博士學位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邁入二十一世紀,尤其是最近十年來,世界上出現許多世紀性大問題,如氣候變遷、金融海嘯、地緣政治、流行病疫等等。這些問題,

無論在規模、速度,尤其對於人類生存,其震撼程度,空前未有、亟待解決。


當前之時代使命

在這背景下,有識之士感覺到,當前人類最感迫切的,還不在於理論研發、工具或技術創造,而是如何將人類已經存在之知識、技術與工具

,尤其是隨著網路而締造的各種數位能力,將其應用於解決上述問題上,謀求有效解決之道。這一背景,應該是所謂「解方經濟」這一潮流

的由來,也代表目前人類全體努力之時代使命。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不同時代有其不同的努力方向和使命。依學者戴維斯(Stan Davis)在其榮獲〈財星〉年度最佳管理著作

〈2020 Vision〉一書中,即曾就啟蒙時代以後人類產業發展,提出他的階段理論。

簡單地說,他認為,先是有科學發現帶動科技發展;接著,此種新科技激發某種新產業的出現;然後,為了配合此種產業之發展需要,

又帶動組織及策略之創新。這一程序解決人類所面臨問題,也提高人類生活福祉。

具體言之,17世紀末,有了牛頓萬有引力理論的提出,使人類進入工業革命和動力機械產業發展,然後才有二十世紀之初的產業結構及

組織;同樣地,由於二十世紀之初愛因斯坦相對論之凌空而出,以及1950年代生物學者克里克(Francis Crick)及華生(James Watson)

DNA雙螺旋結構之發現,分別帶動其後資訊及生物科技產業之興起,二者均引發組織及管理上之變革,其中包括今天已蔚成潮流的網路

和數位化組織。

這種發展過程,縮小來看,又彷彿如同一般所瞭解的研究發展階段,如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展研究及商業化。


解方經濟並非研究發展

但是將解方經濟之源頭,和研究發展階段理論相較,將發現二者間存在有一基本差異。在解方經濟下,人們努力之目的,並非為了發現

理論,而是針對問題尋求解決之辦法及其有效執行。由於二者之出發點及目的上之不同,因此產生方法論上的基本差異。

自問題出發,例如以當今肆虐地球人類生活環境之極端氣候變化而言,尋求解決之道。首先,必須自錯綜複雜之現象中,抽絲剝繭,探

究根源,對於問題之來龍去脈有較完整之瞭解,從而給予問題以清晰之定義。在探究根源上,不但要回溯產業發展,也要深入生活消費

層次;而且又發現,它們和經濟或市場制度、政府政策有關。將如此多層次因素綜合考慮,謀求發現其間關鍵因素。

瞭解如此複雜且多變的狀況,探究其源由,是一回事;但尋求解決方案,又是另一回事。在尋求方案時,首先將會發現,有些因素有的

是可逆性,但有些是不可逆的。無論如何,所採解決方案,必須是可行的,而且是配套的。

尤其目前人們所面對的問題,多非過去所發生過的或熟悉的,因此無法依賴過去理論或知識尋求答案,使得問題之定義及相關因素之分

析,具有極大挑戰性。

但在思索這些原因及解決手段之間,既不可能如科學研究般,藉由設定所謂「其他條件不變」(ceteris paribus)的假設,將某些因素事

前排除;也不能採取線型思維,針對特定因素,將其孤立推衍。


整合、協作和願景

再說,尋求解決方案並加落實,不能只靠知識或技術,必須將各種技術或條件加以選用和整合。近年來「協同學」(synergetic)之出現

,就是希望能藉此獲得有效而完整的解決方案。

尋求解決方案,有其範疇上的界定。譬如早期企業,所採解決方案,乃以個別產品之銷售做為範疇,其後擴大為整體企業,有其策略上

之選擇。但到今天,在網路世界中,許多重大問題之解決,一般需要超越個別企業,採取生態系統做為解決單位;這也就是,發展協調

合作網路,透過共同標準或平台運作,謀求解決之道。

最後,人們發現,在上述思考背後,還須要有願景之引導,才能配合未來世界之可能變化。

以上是從方法論觀點討論解方經濟之性質,但是真正使解方經濟得以落實的,還要有適當的人才,將有效的做法付諸實施;否則,一切

只是書面文章而已。


解方人才培育和大學使命

解決實際問題,如前所述,不但要能應用跨學科的知識,發展有效的解決方案,還要能從實作中體驗和學習,構成一種綜合性的能力。

然而今天,對於此種解方人才,普遍感到十分缺乏。這和傳統大學之學系結構有密切關係。一般而言,大學系所之設置,尤其碩博士學

位所培育的,皆在某特定領域內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才,以Ph.D為其最高學位,並以諾貝爾桂冠學者為其極致。即使如此,並不保證他們

是有能力解決具體實際問題之人才。

在大學學制內,比較接近解方人才之教育,屬於所謂「專業性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如建築、法律、臨床醫學等實務性學

院;尤其以1960年代所發展之MBA教育為顯著。此類教育之目的,即在於培育具有解決現實問題或創造具有實用價值事物之人才。這種

差別,也反映於這類教育單位的名稱上:他們一般稱為school而非college;其內含單位,也稱為program,而非department。

進入解方經濟時代,所需人才,實際上,還要超越這種專業人才。他們不但是具有跨領域綜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要有開創性的

領導能力。目前有些大學在商管學院所推出的DBA?(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也許是大學朝這方向培育人才的一種創新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