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衝擊波還是推進氣 企業面對ESG浪潮的社會創新思維

文/汪浩(逢甲大學社會創新學院院長)


根據McKinsey & Company的估計,自從2019年開始,在網路搜尋ESG者成長了5倍,逐漸取代CSR,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兩者是進化而非

替代關係。過去許多企業透過各種CSR行動,策略性地因應永續發展的挑戰,一直以來也都或多或少以建立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的

三重權益(TBL)為願景。

如今在時間的壓力下,隨著SDGs目標越來越明確,公司須交出ESG的成績單,成了產業界的顯學。

雖然ESG市場主要是因應氣候變遷所起。但是社會議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也更理解社會問題與企業獲利的生命共同體關係。但是企業還是企

業,必須認清唯有透過社會行銷,讓消費者購買其社會價值,才能在維持其基本市場獲利的基礎上,持續參與社會創新變革,並且因此能學

習到ESG不是一個空洞的時尚,社會創新要真正對經營競爭有利,企業才會將ESG融入企業核心當中。尤其是社會議題!

根據McKinsey & Company的說法,ESG的S議題主要在解決來自社會運動、員工、客戶和所在社區的衝擊與風險:包括自身勞工福祉、健康

和安全、社區參與和包容性、社區關係與在地貢獻、並擴及友善產品和服務的設計與開發。要辨識這麼複雜的現象,對企業來說不僅是成本

問題,還是高難度的評估專業以及不確定風險,很難對股東和利害關係人進行權益報告,遑論取得「社會認證」(social license),對市場做

出承諾。面對「舉劍四顧心茫茫」的尷尬處境,多數企業因此選擇策略性的CSR計畫。

先不論國際上的CSR標竿,台灣的企業早有個別「S行動」,20年來,我直接參與計畫或間接參與倡議的,包括:寶成工業對高階主管進行C

SR教育,成功穩定品牌市場;家樂福協力供應鏈保育生態,受到消費者的支持;寶佳集團贊助新住民支持計畫,探索社會參與的可能性;

總太集團協助弱勢偏鄉造屋,尋找新推建案的廢棄物處理模式;雲品溫泉酒店集團採購部落友善產品,提供高端顧客更滿意的選擇;薰衣草

森林的員工成長方案,創造內部幸福感;KPMG將母公司的合作理念落實在其社會影響力的連結中;福壽集團推動養雞場域的沼氣發電,計

畫建立一個社區ESG模式。只是面對全球的挑戰,這些學習成果必須持續進化、內化,協助企業創新轉型為永續型公司。

換言之,如上表所示,ESG不是分開的三件事,而是公司「同時」面對氣候變遷、社會危機與市場轉型最迫切的挑戰。當然,幾乎沒有一家

公司能一開始就辨識自己的ESG核心策略,也總是無法精準掌握行動路徑,但公司治理階層參與一個「足夠小到可以做足夠大、走夠遠的行

動,」以啟動內部學習文化,不論是大企業的財團法人基金會的內部創新,或中小企業參與供應鏈聯合行動,逐步調適將ESG融入企業經營

,已經是必要且標準的做法。即便是我服務的逢甲大學,也不例外! 

當然,ESG或被詬病為一種資本遊戲,在學術界中,其績效評估的信效度也存在爭議,但重要的是,ESG已經被證實對公司整體營運和自身

生存環境有正面的 效果。至於那些仍然認為ESG對市場沒影響,甚至地球毀滅「會來的總是會來」的公司,套句老話「不創新,就等死」!



ESG關連性 環境生態E 社會創新S 企業治理G
環境生態E -- 人力資源與發展 市場競爭與風險
社會創新S 韌性社區與保育 -- 組織行為與文化
企業治理G 產業生態與淨零 社會權益與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