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數位時代下 零工經濟的美麗與哀愁!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書香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本專欄,前曾談及有關「數位時代下職場及工作型態的動態性發展」問題,其中所稱一項蔚成潮流的工作新型態,即係「零工經濟」。


本篇即係針對此一職場型態,從工作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發展在人力資源利用上,嘗試做進一步之探討。

首先,本文探討「零工經濟」現象,乃是將這問題放在職場數位轉型的架構中;此時,不管全職或零工,都受到網路及數位技術之影響

。例如依〈世界經濟論壇〉之估計,自2018年至2025年,將有高達52%之原有工作將被取代。更如牛津大學教授丹尼爾·薩斯金(Daniel

 Susskind),如其近著書名所示,在這轉變中,人類似乎將進入一個〈不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 ,2020)。



零工型態之出現趨勢
在上述職場整體改變的潮流下,探討零工型態之出現—相對於「全職(full-time)型態」—似和以下現實發展趨勢有關。

隨著市場需求,競爭型態以及技術進步等改變原因,就企業而言,在採全職工作型態下,一方面,此種人力支出形成固定成本,缺乏財

務彈性;另一方面,為了配合不同的工作要求,必須訓練既有員工,有時反而不如招募新人,較易上手。

由於網路及數位技術之發展與應用,以及人力仲介服務蓬勃興起,使得雇用零時人員,不像過去那樣困難費時和費用高昂,變為可行。

由於人們生命延長,社會上出現大量退休工作者,他們有能力及意願重入職場,擔任零工工作。人們價值觀念及生活意義之改變,不願

意將時間及精力全部投用於工作上。對於這類人,他們寧願選擇獲有較大自主與自由之零工型態。



零工型態之得失
在此,先從雇主立場探討和比較這兩種工作型態,基本上,其得失,涉及兩方面因素:

在一方面,它和公司業務需求及市場變化有關。當兩者均較穩定時,一般上,乃以雇用全職人員為宜;否則,如其變化或起伏不定時,

則以零工較能適應。

在另一方面,由於公司在雇用員工過程中,自招聘、選用、訓練、分派、監督以至於退休等等,均將產生各種交易及行政成本。至於在

全職及零工兩種型態下,究以何者為宜,將隨工作性質而異,例如屬於應用體力以及應用知識和推理能力之不同,各有其適合全職或零

工之條件,難以一概而論。

以工作性質而言,在台灣,人們常將打零工和「派遣工」產生直接聯想;好像他們只限於低技能或無技能的打工族,恐怕這是屬於工業

社會的刻板印象。

相反地,如依英國皇家藝術製造與商業學會(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r and Commerce),在其

2017 年發表的報告中揭露,在常見的七類零工工作中,卻以屬於專業和創業性質工作所占比例最高。自動願意接受這種零工工作者,多

屬擁有高技能或高知識工作者。



零工對個人之失落與成就
站在個人立場,長久以來,人們已習慣於接受全職—甚至終生雇用—之工作型態;或且說,也是一種無可奈何的選擇。

然而,如今進入這種零工,或又稱為「組合式工作」(portfolio working)型態,對於多數人而言,在生活方式、財務收入、家庭生活、

社交方式等等都將帶來極大衝擊。尤其在心理上,感到對於未來無法規劃,缺乏馬斯洛所稱人類基本需求中之安全感,使人產生一種人

生無根和飄浮的虛無感。這是進入零工經濟時代,人類必須面對的一大社會問題。

不過,如上所述,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他們本來就不喜歡被納入組織架構中,受制於機械或重複性的工作。如今有機會從事在數位時

代下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可以發揮本身興趣與專長,可獲有較高成就感。相形之下,零工型態反而是他們所期待的工作型態。



值得重視的職場潮流

特別值得我們關心的,就是這類工作型態對於工作者的身心和家庭的影響。從正面來看,這類工作,對於社會,可以使某些珍貴而稀少

的人才,獲得更大的發揮和利用,個人也可獲得較高收入和較多自主和自由。但從負面來看,這類工作缺乏穩定性和安全感以及歸屬感

,也代表一種值得重視與關懷的社會問題。

總而言之,在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下,零工經濟的出現,代表一種相當全面性的時代潮流。這種發展,如本文所稱,對於職場結構

及其運作方式,以及工作者的生活福祉,甚至教育和訓練等方面,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有關工作法令規章,如就業保障、福利及退

休等方面,牽涉層面既深且廣,極關重要,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凡此種種,使得人們對於這種零工工作型態,必須自整體立場,從各相關方面加以考慮,並加以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