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士林芝山岩古老地質生態與人文史蹟踏跡 芝山巖歷史演義

文.圖/陳韋佐(合經63 EMBA92)


從古今歷史軌跡來發現芝山岩帶給我們何種珍貴的記錄,從而進一步理解其真實故事與意涵。針對留下來的遺跡,來展開相當有趣的歷史對

話。

1896年日本學者前來臺北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在芝山岩山麓發現臺灣第一個史前考古遺跡,陸續出土大量的史前文物,確定為新石器時代文

化層。1979年在臺北市雨農國小地表下挖到一層含有史前文化的貝層,證實其年代約在3600年至3000年之間,定名為「芝山岩文化」。在

芝山岩北隘門山腳下的聖佑宮(石頭公) 豎立著「芝山巖文化遺址」石碑,證實芝山岩遺跡所在區域,1993年芝山岩遺跡列為國家第二級古

蹟。

至誠路「芝山公園」建築物是芝山岩史蹟公園考古探坑展示館,史前人類文物及人體遺骸觸目可及,屬於圓山文化時期的人類,距今約兩千

五百年至三千年。同歸所與惠濟宮間,靠近東隘門大石象奇岩上方山頂平坦地面,有多處先民留下的杆欄屋「柱洞」,是芝山岩有史前人類

居住的重要證據之一。

依年序先後來解析清領時期在芝山岩所發生的故事,在在都與十八世紀大量福建漳州移民「唐山過臺灣」,來此落腳形成聚落有密切關係。

芝山岩惠濟宮開漳聖王廟初建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主祀原鄉信仰尊神開漳聖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再於廟東側建崇祀觀世音菩薩

的芝山寺,道光二十年(1840年) 在惠濟宮後方續建文昌祠,並設立全臺灣最早的義塾「文昌祠義塾」,被視作臺灣現代化教育的發祥點。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立「惠濟宮碑誌」,記載開漳聖王在芝山岩保鄉衛民之神蹟,及捐款捐地、提議重建惠濟宮人士之姓名。

芝山巖惠濟宮位在芝山岩五十公尺小山丘上,從至誠路高聳的芝山巖牌樓(第一道山門)登上兩百二十六階步道,穿過第二道山門牌坊,即可

抵達廟殿。觀音佛祖前埕紀念石碑上書「開校十周年記念」,溯源典故,日本政府據臺後,在芝山岩成立第一所「國語傳習所」,即「芝山

岩學堂」,招募臺灣子弟學習日語,即是今日士林國小的前身。後殿樓上文昌帝君殿前左右各懸掛一枝「文昌筆」,係期望學子觸摸毛筆後

勤學,受文昌帝君庇佑,考試能夠金榜題名。這種習俗源自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當時惠濟宮主任委員潘永清先生的揮毫題字「洞天福

地」,所用大筆懸掛在文昌閣,從此該地讀書人觸摸筆後錄取秀才、舉人者不少。

廟殿右側是「懷古園」有多塊清朝年間的古樸石碑置放在園中各角落,值得進去探索,慢慢去欣賞琢磨。「懷古園」內石柱、石碑琳琅滿目

,讓人目不暇給,有日治大正七年(1918)所立的石柱對聯:惠閩省一方咸登?席,濟漳州七邑盡起瘡痍;有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所立的「

惠濟宮碑誌」,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所立的「芝山合約碑記」,讓人在參拜聖殿之餘,緬懷思古,印象更加深刻。

從雨農閱覽室前高齡三百多歲的老樟樹就可看到一座小小廟宇,其後是墳塚,所立墓碑刻著「同歸所」字樣,兩側對聯寫著「同歸原有數 一

所豈無緣」。    「同歸所」昔稱「大墓公」,起初是埋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因「林爽文事件」罹難民眾的屍骨,後來也埋葬咸豐九年

(1859年)因「漳泉械鬥」死難的無名屍骨,因此當地人又稱之為「老大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