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從「公共財」觀點 探究ESG之決策與落實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最近以來,在社會一般人、媒體,尤其在產業界中,所謂ESG,已成為最熱門的一個題目;論壇、獎項、政策,甚至教育各種活動,幾乎也環繞在這一問題上。人人朗朗上口,使得ESG這三個英文縮寫字,幾乎都用不著解釋。
不過,儘管如此,在這裡還要免不了要說,ESG乃是代表:「生態永續(ecology)、社會責任(society)和有效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名詞的縮寫。
企業為什麼要負起ESG責任?
在這潮流下,很自然地,ESG也成為今日企業所應努力的目標。不過,這樣一來,又會使人想到,多年以來,企業的經營目標不就是追求利潤或投資報酬最大化嗎?怎麼會和ESG扯上關係?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支出和費用,豈不是和企業的營利目的發生衝突!
在這情形下要先說明的是,企業為什麼要承擔這種有可能損及其營利目的之責任? 社會大致上有四種不同思維和主張:第一種最直接的想法是,ESG就是企業應當負起的責任,基於倫理,責任就是責任,不須要有什麼理由;提出這種主張,有如「不自由,毋寧死」般地,大義凜然。
其次,多數人仍然認為,企業本質仍應盡一切努力謀求利潤。不過,基於「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道理,應將營利所得,至少應將其中一部分用於諸如ESG的善舉上。
第三種主張,屬於比較務實的一派。認為企業應努力將這種責任轉變為一種競爭優勢,或成為一種社會資本。如此對於企業之收益和利潤,將會自然地產生正面效益。
第四種,基於現實考慮,並不認為ESG可自動帶給企業財務上之正面效果,而有賴企業,透過技術或經營模式的創新,將本屬費用或成本,轉變為可產生收益的項目,例如將廢棄物,如寶特瓶之類,轉變為有價值之產品。
背景和問題
事實上,企業承擔ESG,並非來自這世界上的人們的突發善心,而是和社會背景與價值觀念的演變有關。長久以來,人們認為,企業乃是一種純屬經濟性的機構,其任務即在利用資源和動力,轉變為具有經濟價值之商品或服務,透過市場機制出售,獲得收益與利潤,純屬一種「將本求利」的行為。除此之外,一家企業,如果還能做到正派經營,慷慨公益或社會救助活動,更屬難能可貴。
再依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當年所提出「看不見的手」的市場理論,追求私利的行為本身,即可促進社會公益,這更使得企業經營求利獲得倫理上之正當性。
問題在於,企業這種透過市場的營利行為,固然帶給人類富饒的物質享受和不斷提升的生活水準,但是在現實上也帶來眾多嚴重的負面影響,諸如環境生態破壞、氣候暖化、生物多樣性喪失,尤其貧富不均等,產生威脅人類生存環境及社會安定之嚴重不良後果,企業難辭其咎。
在這情況下,遂由有識之士提出,並獲社會普遍接受,企業不應該只是一種經濟性事業,並應負起廣泛之社會責任。
這種社會觀念的萌芽和普遍化,到了近年來,形成對於企業生存的正當性構成根本挑戰。換言之,企業所應負責的,已不限於資本主或投資者本身之營利,而應擴大為「利害關係人群」、「一般社會」之福祉,再擴及「生物多樣化」與「地球生態」之永續。以上就是ESG的由來。
ESG所創造者屬於「公共財」
不過本文討論有關企業ESG責任,乃自理論觀點,探討這種責任之根本性質及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涵義。自此觀點,企業在這種責任所企圖創造者,其性質應該不屬於一般所認為的「私有財」(private goods),而應屬於「公共財」(public goods)。在此所謂「公共財」,有別於「私有財」,即指此種財貨,具有不可分割,無法交易,亦無對應之市場可據以決定價格這些特性。
一般而言,此種「公共財」,屬於自然界者,如空氣和陽光;屬於政治界者,如國防、外交;屬於制度性者,如教育、醫療等。其中屬於制度性者,一般涉及公營或民營之抉擇,究以何者為宜,有其公共政策上之評估與抉擇,在此不擬對此做進一步之討論。
在此所聚焦者,乃有關單純屬於公益性質之「公共財」問題。就此而言,由於此種公共財之範圍,儘管有聯合國或其他公益機構訂定標準及項目,但仍極寬廣,究竟何者為一企業所應負擔?甚難加以界定與選擇,其間涉及不同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更無對應之市場機制可資憑藉。在現實環境中,往往存在有各式各樣的主張或理論,人言言殊,莫衷一是,而且可能彼此矛盾或衝突。在這情況下,對於一家企業而言,究應由何人決定?如何決定?
如何決策和執行?
在傳統之企業統理架構下,此種問題,一般可由資本主獨斷決定,說了就算。然而,在多元化的今天,一家企業所應該負擔之ESG,究竟為何,必須經由各方代表共同協商,建立共識。此時,基本上,必然經過折衝、妥協、甚至角力。這對於企業而言;如何建立這種決策機制,又如何負責,完全是一種陌生的情勢,代表極大困難。
再者,假如一企業已經幸運地,在已取得各方同意,在企業能力範圍之內,選擇所要推行之ESG方案。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這些方案納入企業組織內,予以有效執行。在這方面,也同樣會由於ESG屬於「公共財」之性質,無法逕行應用傳統上成本效益之邏輯,以行監督和考核,顯得杆格不入。
總而言之,企業必須承當ESG責任,已成今日共識與潮流。問題在於,伴隨而來的,
如本文所稱,由於這種責任屬於「公共財」之性質,使得有關其決策和執行問題,如何處置和解決,恐怕還有待更進一步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