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數位時代下的 「企業生態經營模式」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近年來,隨著網路及相關數位技術之快速發展,使企業頓然進入一個不同的經營環境。譬如說,在此之前,企業各種經營活動,無論在原物料採購、加工及製造,或是銷售、物流、服務等,都受到物理及經濟因素的種種限制,使許多構想都無法落實。但一旦進入數位時代,透過平台、AI、雲端服務各種數位創新做法,實現了「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邊界化」以及「虛擬化」等效果,由往昔的「強連接」轉變為「隨連接」,也就是達到「即時」、「持續」和「精準」的連接狀態。
在這背景下,企業經營模式也相應發生重大的蛻變,即出現了所謂的「企業生態經營模式」。


生態環境與生物系統
在此,所謂「生態」,乃源自法國生物學者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1919)於1866年所創的一個概念,Oekologie(英譯為ecology),由此發展為一門稱為「生態學」的學科,主要是探討生物體及其周遭環境間之互動關係。其重點,不在於單純地瞭解生物之生存環境,而在於發現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間之關係以及生態系統的發展。自這觀點,不同生物各有其適合之環境條件,稱為特定生物之habitat或niche。在相同生態環境中之生物,如各種樹木花草、蟲魚鳥獸,依大自然規律,共生互利或相生相剋。
在自然界中,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上述生態或生態系統的存在。譬如說,在叢林裏,蚜蟲吸食樹汁,排泄出高甜度的蜜露,為螞蟻所喜愛。但是在自然界,蚜蟲有其天敵─瓢蟲,這時有賴螞蟻給予保護。譬如到了冬天,螞蟻便會將蚜蟲卵搬進螞蟻窩內;到了春天,再將小蚜蟲搬到適合的植物上。類似這種生態關係,在自然生物界中甚為多見。
如今,將企業視為一種生物。首先,其生存與繁衍有其適應之生態環境條件;其中,除了企業與其生存環境之關係外,還包括企業與其他企業或組織間的關係。


企業經營生態
其實,在人類尚未進入網路時代,企業已有近似今日生態經營模式之存在。例如在19世紀末,美國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以本身所經營之鐵路為核心,進而開發沿途之礦山,投資鋼鐵廠,興建旅館等相關事業,共存共榮,就是一種生態經營模式。
問題是,在那時代,由於未有今日進步的網路與數位技術,所能打造的生態經營模式,在許多方面,受到實體上的種種限制,相較於今日企業生態經營模式,範圍之廣,內容之多樣,其開放程度,不可同日而語。


企業經營生態與自然生態
但是,基本上,企業經營模式和自然界生態關係,存在有幾項基本差異。
首先,在企業的經營模式中,企業與外界之連接,主要透過市場交易機制,並以貨幣做為中介;雙方以價格為變項,尋求各自的邊際效用的均衡。這種市場機制,在經濟學中稱為「看不見的手」。
但是,在生態環境下,不同生命體間的連接,並不遵循市場法則。非常可能的是,一方所採行為,完全是為了滿足本身需求,而和另一方無關。更有其極端者,例如某種生物,在雌雄交配後,雄性即為雌性吞食,以增加雌性之蛋白質吸取,有助於次代的發育和繁衍。這種狀況,可發生於自然生態關係,卻不會發生於市場交易中。
其次,在企業的經營模式中,主要著眼於產業內的競爭關係及競爭優勢。但在自然生態關係中,奇妙的是,其間關係多屬互利互惠,乃依大自然之規律進行。
相形之下,人類之經濟活動受到市場及實體的限制,無法做為大自然生態下之神奇連接。


網路時代下的企業生態經營模式
但是隨著近年來人類進入網路時代,以及數位技術之發展,將其應用於企業之經營活動上,給予企業在連接上一個更開放和彈性的空間。企業可經由網路,超越產業、空間和時間的限制,給予居於消費末端的需求,獲得更豐富的生活上的滿足。
這時企業可以模仿自然生態下之連接,有意識地設計為一種「生態經營模式」。
例如,在今天,一家服裝設計公司,可推出一項有獎服裝設計競賽,將參賽作品放在網路上由消費者投票,選出優勝作品,然後將這些作品委外產製。而當初投票選中該項優勝作品者,便可以優惠價格購買。這種經營模式,在網前時代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這種生態關係下,基本上改變了市場交易性質。譬如,效用取代了資產和所有權做為交易的標的,精準取代品質,流量取代規模,成為價值創造的來源。
我們可以想像,在這種企業生態經營模式中,包括有場景、角色以及互動關係。
它可以由一家企業建構一個經營生態環境,例如Alibaba創造一個電子商務環境,本身不出售任何產品或服務也沒有存貨,而以B2B的經營模式,幫助他人創辦自己的事業,各有本身生命。它們之間,並不限於「投入—處理—產出」之傳統線型供應鏈關係,也無產業上之關聯性,但卻奇妙地發生某種超越傳統上的互惠關係。


交響樂團的演奏
這種生態經營模式,近似交響樂團,表面上,由不同樂器演奏者各自獨立運作,但卻能彼此融合成為美妙的「天籟」。這種神奇的融合作用,在自然生態中,可能來自大自然的無形規律,但在企業生態模式中,卻來自企業一種有意識的設計與嘗試,也培育出來一種無形但神奇的默契。
整體說來,由於企業採行了這種生態經營模式,使得近年來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如共享經濟、循環經濟、訂閱經濟以及零碎經濟等,才有實現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