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數位時代下 如何化解管理上分工 與合作的矛盾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多年來,人們習慣於喊出「分工合作」這一口號,甚至認為這句話代表「管理」的精髓。但問題是,即使這一觀念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實際行為上,多數時候人們往往只努力做到「分工」,而對於所謂「合作」,往往只是虛幌一招,陪襯作用而已。這一情況,有如人們高唱「開源節流」;而事實上,只是努力於「節流」,並沒有用心於「開源」。但是事實上真正問題,還不限於這種在表面和實際行為上的偏頗,而在於:分工和合作乃是代表兩種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思維模式與技術工具,這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分工是真,合作是虛
相對而言,分工屬於一種機械性或技術性作為,一般只要選擇某一標準做為依據,即可對於一件事進行分解。這時的關鍵在於,所採標準是否得當;如果用統計名詞表達,一般以「組內變異愈小,組間變異愈大」,所獲結果,乾淨俐落,涇渭分明;否則拖泥帶水、糾纏不清。自管理觀點,一般認為,分得愈清楚,則可做到工作分配責任分明。例如在企業經營活動上,人們即依生產、行銷、財務、採購或研發之不同功能進行分工,各有專精;甚至將分工觀念用於會計與出納,認為可藉此收到互相制衡,防止弊端的作用。
在上述觀點下,人們一般傾向於重視分工。尤其第一線工作者,每每感到,分工結果可使他們工作變為單純,既能接近工作者本身之專長,也可以和他所得酬勞建立對稱關係。分得愈細,愈能突顯個人的績效。
由於人們傾向於重視分工,在一家公司內,往往只見到各部門都在忙於做自己的事。以至於所做努力,落於追求「部分最佳化」(sub-optimization)或產生所謂「穀倉效應」(silo effect);用通俗的話來形容,那就是「本位主義」,成為管理上的大忌。
然而,更重要的,乃是在分工背後,存在有一個完整的工作或任務,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目的,關係更為密切;合作才是本,分工是末。


真正績效,在於合作
在管理上,乃在組織內設置各層主管,以行整合分工所造成的分歧。然而,這種努力,往往對於分工者形成衝突。層級愈高的主管,和下層工作者矛盾也愈大。整體而言,如果一機構層級愈多,則矛盾愈嚴重。循此發展,隨著組織成長,規模愈大,所帶來的矛盾程度也愈高。


解決之道
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有兩個解決方向。一是儘量擴大個別工作的範圍,叫做「工作擴大化」(job enlargement),而不是細密分工,使結構層級減少,也就是為「組織扁平化」。
另一個方向,則是重新定義任務,將其細分化。譬如依任務的對象,如依顧客類型或市場區隔的不同,例如採取事業部制或地區組織,各賦予較大自主權。希望做到,在公司內部設置一個個自主經營單位。使得每一主管都有如一位CEO,各負有策略上的任務責任。如此使任務單純化,也可以達到減少層級的效果。他們不再是一個分工單位,而是創業者。這可說是,近數十年來管理在組織上努力的方向。


無論何者,其目的就是減少組織內的層級。
不幸的是,這種任務細分的做法,一則,就整體而言組織內存在著眾多自主單位,造成混亂;再則,是在各項任務單位之間,由於各自爭取資源,又會造成分歧和紛亂。
這時所顯現的,有二個問題有待解決:一為個別任務與一機構的長期發展和使命的契合,一個是個別任務和所用資源之間如何靈活而有效的調配。二者都涉及組織的整合與彈性問題。


關鍵在於目標以及資源整合上的彈性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在1970年代,科學家們企圖利用「結構耗散理論」,結合統計學和動力學方法,發展出一種新興學科稱為「協同論」(synergetics)。此一理論應用甚廣,其中即包括在管理學上,用以解決類似上述分工與整合的複雜系統問題。問題是,這種依賴數學理論的解答,如何將其轉變為具體可行的實務,仍然存在有極大的鴻溝。


「平台」組織提供一個解答
非常幸運地,自從人類進入網路時代後,加上許許多多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可供利用。此時,網路架構上的平台,即可發揮神奇的彈性連接能力。在一般狀況下,各方乃處於弱連接或無連接狀態;但一旦注入某種任務時,即可使任務和所需資源條件,瞬時發生密切合作,成為強連接的狀態。這種彈性,也是虛擬組織的特質。在相當大程度內,幾乎化解了前文中所稱的分工與合作的矛盾。
這種變化或可以智慧型手機為喻。在早期所設計的手機企圖滿足所想到的各種具體功能;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之需求,儘量增加其項目。結果功能愈加愈多,繁複到無法負荷的程度。但如蘋果智慧型手機所設計者,並非一項項具體功能,而是平台,如App store、YouTube、Google Map、QR Code等等。由使用者利用這些平台,自行選擇所需要之功能。結果是,這種手機一旦到了特定使用者的手中,就成為符合他特定需要的「客製化」手機。這也就是利用數位時代下的平台彈性,消除了本文中所採分工和整合的矛盾的具體做法。
至於在各別目標之間的整合,則屬於較高層次的整合,恐怕平台無能為力,還得靠領導者的願景或使命的信念以及企業信任文化的塑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