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數位時代下 如何化解管理上分工 與合作的矛盾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多年來,人們習慣於喊出「分工合作」這一口號,甚至認為這句話代表「管理」的精髓。但問題是,即使這一觀念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實際行為上,多數時候人們往往只努力做到「分工」,而對於所謂「合作」,往往只是虛幌一招,陪襯作用而已。這一情況,有如人們高唱「開源節流」;而事實上,只是努力於「節流」,並沒有用心於「開源」。但是事實上真正問題,還不限於這種在表面和實際行為上的偏頗,而在於:分工和合作乃是代表兩種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思維模式與技術工具,這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分工是真,合作是虛
相對而言,分工屬於一種機械性或技術性作為,一般只要選擇某一標準做為依據,即可對於一件事進行分解。這時的關鍵在於,所採標準是否得當;如果用統計名詞表達,一般以「組內變異愈小,組間變異愈大」,所獲結果,乾淨俐落,涇渭分明;否則拖泥帶水、糾纏不清。自管理觀點,一般認為,分得愈清楚,則可做到工作分配責任分明。例如在企業經營活動上,人們即依生產、行銷、財務、採購或研發之不同功能進行分工,各有專精;甚至將分工觀念用於會計與出納,認為可藉此收到互相制衡,防止弊端的作用。
在上述觀點下,人們一般傾向於重視分工。尤其第一線工作者,每每感到,分工結果可使他們工作變為單純,既能接近工作者本身之專長,也可以和他所得酬勞建立對稱關係。分得愈細,愈能突顯個人的績效。
由於人們傾向於重視分工,在一家公司內,往往只見到各部門都在忙於做自己的事。以至於所做努力,落於追求「部分最佳化」(sub-optimization)或產生所謂「穀倉效應」(silo effect);用通俗的話來形容,那就是「本位主義」,成為管理上的大忌。
然而,更重要的,乃是在分工背後,存在有一個完整的工作或任務,和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目的,關係更為密切;合作才是本,分工是末。
真正績效,在於合作
在管理上,乃在組織內設置各層主管,以行整合分工所造成的分歧。然而,這種努力,往往對於分工者形成衝突。層級愈高的主管,和下層工作者矛盾也愈大。整體而言,如果一機構層級愈多,則矛盾愈嚴重。循此發展,隨著組織成長,規模愈大,所帶來的矛盾程度也愈高。
解決之道
為了解決這種矛盾,有兩個解決方向。一是儘量擴大個別工作的範圍,叫做「工作擴大化」(job enlargement),而不是細密分工,使結構層級減少,也就是為「組織扁平化」。
另一個方向,則是重新定義任務,將其細分化。譬如依任務的對象,如依顧客類型或市場區隔的不同,例如採取事業部制或地區組織,各賦予較大自主權。希望做到,在公司內部設置一個個自主經營單位。使得每一主管都有如一位CEO,各負有策略上的任務責任。如此使任務單純化,也可以達到減少層級的效果。他們不再是一個分工單位,而是創業者。這可說是,近數十年來管理在組織上努力的方向。
無論何者,其目的就是減少組織內的層級。
不幸的是,這種任務細分的做法,一則,就整體而言組織內存在著眾多自主單位,造成混亂;再則,是在各項任務單位之間,由於各自爭取資源,又會造成分歧和紛亂。
這時所顯現的,有二個問題有待解決:一為個別任務與一機構的長期發展和使命的契合,一個是個別任務和所用資源之間如何靈活而有效的調配。二者都涉及組織的整合與彈性問題。
關鍵在於目標以及資源整合上的彈性
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在1970年代,科學家們企圖利用「結構耗散理論」,結合統計學和動力學方法,發展出一種新興學科稱為「協同論」(synergetics)。此一理論應用甚廣,其中即包括在管理學上,用以解決類似上述分工與整合的複雜系統問題。問題是,這種依賴數學理論的解答,如何將其轉變為具體可行的實務,仍然存在有極大的鴻溝。
「平台」組織提供一個解答
非常幸運地,自從人類進入網路時代後,加上許許多多日新月異的數位技術可供利用。此時,網路架構上的平台,即可發揮神奇的彈性連接能力。在一般狀況下,各方乃處於弱連接或無連接狀態;但一旦注入某種任務時,即可使任務和所需資源條件,瞬時發生密切合作,成為強連接的狀態。這種彈性,也是虛擬組織的特質。在相當大程度內,幾乎化解了前文中所稱的分工與合作的矛盾。
這種變化或可以智慧型手機為喻。在早期所設計的手機企圖滿足所想到的各種具體功能;為了滿足不同使用者之需求,儘量增加其項目。結果功能愈加愈多,繁複到無法負荷的程度。但如蘋果智慧型手機所設計者,並非一項項具體功能,而是平台,如App store、YouTube、Google Map、QR Code等等。由使用者利用這些平台,自行選擇所需要之功能。結果是,這種手機一旦到了特定使用者的手中,就成為符合他特定需要的「客製化」手機。這也就是利用數位時代下的平台彈性,消除了本文中所採分工和整合的矛盾的具體做法。
至於在各別目標之間的整合,則屬於較高層次的整合,恐怕平台無能為力,還得靠領導者的願景或使命的信念以及企業信任文化的塑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