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濕度管理試驗

AATCC TM-195—MMT
試驗解析 
文/ 尹承達(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特別助理)


無論春夏秋冬或流汗多寡,運動服裝的「舒適性的穿著系統comfort layering system」裡,汗水管理層(baselayer)可說是最重要的一層。因為直接接觸皮膚,也影響微氣候的溫溼度,直接關乎「舒不舒服」。目前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客戶,採用AATCC TM-195 Liquid Moisture Management Properties of Textile Fabrics標準,以「濕度管理試驗(moisture management test,MMT)」作為底層衣的規範。本篇就來解析一下MMT試驗方法的精神:


1. MMT特別重視單向導濕(one-way moisture transportation),所以會分別量測織物的裡側(top)與外側(bottom),對水分的濕潤與蕊吸現象。
2. 織物外側(bottom)的水分吸收速率(Absorption Rate):單位時間吸了多少水,意思是吸水吸多快。
3. 織物外側(bottom)的水分擴散速率(Spreading Speed):單位時間水分擴散了多少距離,意思是wicking 擴散有多快。
4. 單向導濕指數(Accumulative One-way Transport Capability,AOTI):AOTI是MMT試驗中最具有指標意涵的數據,代表織物的外側與裡側的水分擴散面積比。如果是單向導濕效果優良的布料,流汗後,織物會將汗水由裡側導向外側,皮膚保持乾爽,避免布料濕潤後吸附在身上所產生的「濕黏感」,而汗水會暫存於外側,再透過蒸發將體熱逸散。由於單向導濕效果越優良的布料,在流汗瞬間越可立即將汗水由裡側傳導至外側,所以,裡側的水分擴散面積會很小,外側對水分的擴散面積會很大。因此,「外側:內側」的水分擴散面積比越大,代表單向導濕效果越好,越能保持流汗時皮膚的乾爽!
5. 綜合濕度管理性能(Overall Moisture Management Capacity,OMMC):最後,MMT試驗有一項綜合指標 - OMMC,採計上述的50%單向導濕指數+25%外側水分吸收速率+25%外側水分擴散速率,再區分為5個等級,5級為最優,1級為最差。
由上內容可知,濕度管理層(baselayer的設計),十分重視單向導濕(乾爽)及快乾(涼得快)。


winter baselayer — 
大量流汗的冬季運動底層衣設計
另外來談談冬天到了天氣冷,但是運動後又會大量流汗。就我個人的經驗,舒適性穿著系統(comfort wearing system)之中,以「大量流汗的冬季運動底層衣(winter baselayer)」最難設計。
當運動間歇休息時,因已大量流汗,若採用「快乾(fast dry)」布,乾得快=蒸發得快=涼得快,但問題是環境溫度低於0℃,還吹著刺骨的北風,會有cold impact!讓你冷到皮皮剉。
如果採用「高回潮率+低熱傳導的天然捲縮纖維」,乾得慢=蒸發慢=涼得慢,提供低溫下的散熱緩衝,可以大幅度改善上面描述的cold impact。但處於運動大量流汗時,蒸發散熱的速度,肯定沒有快乾布種來得快,汗水會累積在「微氣候」內,甚至「結露」。真的是有一好,沒二好!
針對大量流汗的冬季運動底層衣,分享個人累積的經驗與心得如下:
1. 仍採用「高回潮率+低熱傳導的天然捲縮纖維」,但搭配一定比重的聚酯或是聚丙烯纖維,並且透過織造組織與紗線配置,達到良好的單向導濕效果,以避免間歇休息時的cold impact,並保持皮膚的乾爽。
2. 那麼,處於正大量流汗的運動期間時,蒸發散熱速度慢,所導致的「汗水累積+結露」如何解決?建議採用「提花(jacquard)」,在體表流汗量集中的區域,透過組織設計,使流汗區的孔隙(porosity)增大,促發流汗時的蒸發速度,而休息停止流汗時,又不至於有cold impact。
3. 至於組織的設計,有不少選擇可以符合上面的描述,但其中最有趣的一種是:經編電腦提花spacer(依循thermal bodymapping),厚度不用太厚,中間可以用mono或者加工絲都可以,外層則於流汗區設計mesh組織。可以參考經編電腦提花的鞋面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