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在你的專業中 擁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

文/郭于誠醫師(EMBA高階105、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中國醫藥大學放射腫瘤科助理教授
去年,原水文化出版社送了我幾本書,我發現其中的兩本正好可以作為教材。因此我就拿給我的學生讀,一週後與他們討論。


「吳同學,請你先分享讀完這本書的心得。」吳同學接著說:「好,我讀的這本書是30位治療肺癌的台大醫師們共同完成的,從肺癌如何被診斷到如何治療都寫在這本書裡面,一般民眾看完可以獲得初步的了解。」我點點頭表示認同,接著就問另一位蘇同學:「蘇同學,那你呢?你看完另外一本書的心得又是如何?」蘇同學說:「老師,我這本書是一位醫生紀錄自己罹患肺癌之後嘗試各種另類療法的心得。他前前後後一共花了1000多萬元做這些嘗試,有很多方法學校沒有教,我第一次看到,所以…我不知道那是什麼,有點慚愧…。」我安慰他說:「沒關係,這不能怪你,因為很多我也看不懂。」蘇同學很驚訝的問我:「真的嗎?老師你也不知道嗎?」我回答:「真的啊,因為那屬於非主流療法,不過那不是重點。你們有沒有發現這兩本書想要帶給你們什麼訊息?」兩位同學搖搖頭說不知道,於是我接著說:「第一本書就是我們所謂的主流醫學,運用嚴謹的研究與科學方法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因為證據力很高、對病人的權益最有保障,所以成為我們遵循的準則。」同學們點頭表示認同。我繼續解釋:「而第二本書的作者本身就是一位醫師,他一生接受西醫教育並且用這個標準去治療他的病人。然而,等到他自己成為病人並接受這套方法失敗以後,開始反思所謂的主流醫學到底是不是唯一的方式?於是他拿自己當實驗品,用自己的錢做實驗,並把心得寫下來。」學生點頭表示理解,而我是無心插柳、意外發現的!
「因為作者本身是醫師、又接受主流治療失敗才啟發自己去嘗試非主流治療,你們若能兩本書一起看就能學習用更全面的角度來評估病人,這有助於你們未來幫助徬徨的病人。」吳同學問我:「可是,老師,主流醫學和非主流醫學不是互斥的嗎?非主流醫學不是有很多都是騙人的嗎?」我回答:「這的確是個好問題,我不認為兩者互斥,我會說兩者可以相輔相成,只不過要如何做則需要審慎評估;我也不認為非主流醫學都是騙人的,我只會說它確實存在許多似是而非的說法,證據力普遍不夠強,這也是非主流醫學想要成為主流必須面臨的挑戰。但是我們也要承認主流醫學有其極限。當極限已到而疾病繼續惡化時,如果你是病人,你會怎麼作呢?」蘇同學想了一下之後回答我:「我應該會像作者一樣去嘗試其他的方法,反正不試就沒機會了。」我說:「沒錯,當醫生自己變成病人時,選擇方法基本上也差不多。差別是醫生本身接受過科學辯證與臨床治療的訓練,因此他還是具有基本判斷的能力,而一般人就很容易做錯選擇了。」吳同學問:「所以,老師的意思是固然要鑽研主流醫學的知識,不過對於不熟悉的非主流醫學也不要完全排斥,對嗎?」我點頭:「是的,你不能對他們視而不見。他們不見得是錯的,或許只是需要對的方法來證明而已。你們要記住,只有數據而沒有理論來解釋,那就只是數據而已;只有理論而沒有數字來證明,那就只是理論而已。一個有效的治療一定是理論與數字兼備的!了解嗎?」
兩位同學都懂了以後,我請他們在書本的後面簽名、然後互相交換再帶回去讀一遍,希望他們能成為一位醫病也醫心的醫生。醫生如此、企業領導人又何嘗不是?在成功的產品加持下,若是能擁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我相信這家企業一定是百年企業!傳承下去的不只是金錢、更多的是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