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當實體和效用 在數位世界中發生分離時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曾有學者認為,數位時代的到來,所帶給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影響,其層面之廣與程度之深,超過往昔的工業革命。其中包括了經濟和產業結構及其運作方式,也因此很自然地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內容、方法,以及整個職場型態。譬如說,某些工作消失了,被取代了,但又有許多新的工作出現了;更深一層,甚至人類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也都隨之改變。
這種改變,可來自兩個觀點,一是由於數位科技之興起與發展,一是由於外在環境改變導致工作本身之消失和崛起。
在這一短文內,即嘗試就數位時代對於人類工作和職場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做一簡要的鳥瞰。


「隨連接」創造了極大空間和彈性
自其基本意義而言,數位時代所帶來的,在於人事物彼此間的「隨連接」(ubiquitous connectivity),使得人們可以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透過神奇地連接,創造價值。也在這種背景下,賦予了工作的極大空間和彈性。
世界經濟論壇(WEF)在2018年9月發表一份〈未來就業報告〉,指出四大類數位技術的進步將取代人類大量工作,這四大技術包括了:行動互聯網、AI、大數據分析與雲端計算。
基本上,人類工作可依複雜程度分為:(一)經由人力操作的、(二)經由認知推理的,和(三)經由情感感染的。
一般而言,屬於重複性、記憶性、邏輯性和分析性的工作最容易被取代。


「自動化」取代的能力與範圍
在工業革命發生之際,被取代的,主要屬於人力操作性質的工作;及至進入資訊時代初期,也取代了部分屬於認知推理層次的工作。但要等到網路高度發展以及如大數據和AI之類數位技術突飛猛晉,發揮極大作用後,大量取代日益增多的屬於認知、辨識、預測以及決策層次的工作。
譬如說,取代人力操作的自動化,可以視為工業革命時代的延續。不過由於應用了精密感偵和遙控技術,如達文西手術,大大擴大了自動化的能力和範圍。


「專業性」工作被取代
最令人意外的,乃是許多原被認為屬於「專業性」(professional)性質的工作,居然也被取代了。傳統上,此類工作,多依賴工作者經由教育所獲得之專業知識,再依據多年累積之經驗,應用到所要解決之特定問題上,由專業工作者參照當時實際狀況,綜合判斷,尋求解決方案。
但是進入數位時代後,如牛津大學教授丹尼爾?薩斯金(Daniel Susskind)在其近著〈不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 2020)中所稱,如癌症判斷、貸款核定、證券交易之類問題,由於AI的深度學習,如AlphaGo所顯示,不必依循人類思考或推理方式加以解決,其表現較人類更好,使得被取代的專業性工作,在範圍及程度上不斷擴大。
整體而言,許多在網前時代,由於受限於技術的條件,許多即使想得到,但做不到的工作,進入數位時代後,這一情況似乎顛倒過來,如馬雲所說的,這時的情況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在這種工作被取代的狂潮中,人們最感興趣的,乃是「還有那些工作不會被取代?」這一類的問題。


難以被取代的工作要素
如果應用前此所稱工作三大層次以回答這一問題,所謂難以被取代的,主要應該是屬於第三層次性質的工作,也就是應用到諸如同理心、想像力、創造力、溝通力和學習力這類成分的工作,例如包括有關應用數位技術的起心動念,對於數位技術的選擇及應用方式,還有過程中相關人士間之溝通等等。這些元素並不等於數位技術,但是它們都可賦予數位技術工作以靈魂或精神。在許多情況下,應用數位技術,缺少這些元素,將使數位技術本身難以發揮其作用和威力。
換一個觀點,隨著數位技術之普遍發展及應用,已逐漸成為一般性配置,技術門檻大為降低。在這趨勢下,也使得屬於人性方面的能力愈形重要。
因此才會有「AI是魔術棒,而人才是魔術師」的說法。
至於在數位時代,可能有那些新的工作將因網路以及數位技術的發展而出現?
事實上,這一答案應該是動態性的;此即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或推展新的工作內容,而不是取代原有的工作。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隨著AI或區塊鏈之類技術躍進,大大地擴大了其應用範圍和內容。


驅動新工作的外在動態因素
驅動這種新增的工作的力量,還不限於數位技術的本身的進步,更多是來自外界環境的變化和挑戰,例如氣候暖化、生態危機、能源開發、流行疫病防治、老年照顧、太空開發等等。人們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開發了許多過去未嘗採行的工作,其中必然應用了網路和數位技術。
再如人類進入數位時代,一方面在產業結構和運作方式方面,打破了傳統的組織和產業界線,使遠距工作以及虛擬組織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又改變或顛覆了人類傳統的生活和經濟運作方式,如一般所稱的共享經濟、循環經濟、零碎經濟、訂閱經濟等,凡此帶來各式各樣的新工作內容和型態。


自主創業驅動力量
其中對於企業經營產生最大衝擊影響的,是如被稱為阿米巴或小微企業等名稱的自主創業型態蓬勃發展。在網路及數位技術之支持下,企業可透過平台運作以及雲計算服務等,使得員工得以配合任務及客戶需求,趨向自主化和彈性化的經營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使往昔以分工為主的工作,傾向於整合性的創業性工作。這種所需要的能力和行為模式,和傳統細密分工型態十分不同的,也可算是廣義的數位時代下的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