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體檢行的正義: 逢甲大學翻轉偏鄉移動困境
文.圖/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偏鄉(原鄉)交通不便是長久以來的地方痛點,政府雖然投入大量的公車補貼,但因為受限於定點定線行駛的限制,在偏鄉的使用成效並不佳。唯仔細檢視偏鄉出行的難處,真實的原因並非偏鄉沒有車,而是因為受限於交通法規,在地居民雖有自家白牌車,卻不能正大光明地從事合法收費載客,卻要仰賴外地業者,遠水救不了近火。逢甲大學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大學伴?偏鄉善」,致力於「移動服務社會」(Mobility as a Social Service),發揮大學社會影響力,推動偏鄉白牌車合法化的政策倡議。僅以本文介紹此一偏鄉交通修法議的背後思維。
偏鄉交通因為以下三大失靈,而無法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它們分別是:政府失靈、市場失靈與服務失靈。說明如下:
政府失靈指的是政府為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採取各項政策工具與行動,以補救市場失靈的問題,卻因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有能力不足及無效率的現象,因此無法達成預定目標,而造成政府推動的政策無法發揮效果。偏鄉人民出行是基本人權,也應是政府責任。但政府專業分工,導致「部門畫地自限服務,水平部門缺乏整合」的今日困境。從中央部會分工來看偏鄉交通主管單位,主要責任落在交通部身上。但移動服務業務同時也和衛福部和教育部有關,因為「就醫」與「就學」是國家必需提供人民的基本權利,均涉及交通接送的安排。因為政府不瞭解偏鄉人民出行的需求樣貌,過度以供給面來提供資源,導致花費了大筆交通補貼,結果卻是「有出車,但沒載客」的空繞困境。再加上公車缺乏到府接送的「第一哩路」與「最後一哩路」的路線彈性,讓偏鄉民眾只能另尋方法。這是導致政府失靈的主因。
其次,巿場失靈係指由民間所主導的私人企業,無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勞務的情況。偏鄉出行的市場失靈主要原因為交通係為公共財,具有高度的外部性,難以形成市場機制。偏鄉交通屬於公共運輸政策的一環,公共運輸有外部性,難以用市場機制來形成穩定的供給與足量的需求。因為偏鄉地廣人稀,難有足夠規模的載送流量,故企業缺乏誘因投入車輛與聘用司機從事交通服務。所以政府只能用保障補貼方式邀請業者進入偏鄉從事公共目的載送服務,此為偏鄉交通產業失靈的原因。
最後,服務失靈又稱為志願失靈,意指個人或者集體自願的非政府組織,在其志願活動運作過程中出現種種問題,使得志願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的現象。以偏鄉交通為例,雖然公車沒有規模經濟得以支撐在地的交通接送,但不代表在地沒有交通業者服務。只是他們不是以企業化方式經營的交通公司,而是由當地民眾志願化身為司機,以非正式形式來滿足在地居民的接送需求。這樣開著自己私家車來接送地方居民的司機又被稱為「白牌車」(更精準的名詞應該是「白牌車鄰居」)。這些來自當地人服務當地人的白牌車司機,擔任起社區鄰里一同共乘外出到醫院看病、協助拿處方藥、買菜、送貨、代買禮品、接人回家,或是順風車將鄰居的蔬果送出去。此種鄰里互助行為,因為缺乏法規保障,也沒有保險機制,萬一造成車禍意外或消費糾紛,乘客將投訴無門。此為偏鄉交通志願失靈的主因。
去年逢甲大學USR團隊結合了聯合報願景工程和立法院原民立委的二股力量,開始推動偏鄉白牌車合法化倡議。藉由聯合報侯俐安記者的系列報導與逢甲大學設計的政府跨部會工作坊,終於讓前交通部長林佳龍於2020年4月聯合報專訪中,允諾出面帶頭進行跨部會資源的整合,接起偏鄉最後一哩路。去年11月交通部路政司正式完成白牌車鬆綁的修法工程,通過對市區公車或計程車沒有願意服務偏鄉地區,縣市政府可規畫特殊服務方式及規範事項,輔導當地社會團體或個人成立市區汽車客運業經營,同時也放寬申請立案程序、營運、票價、資本額、車輛及場站、設備相關限制,便利在地資源投入。此一修法終於讓偏鄉的民間白牌車可以合法經營客運服務,增加公共運輸服務彈性。自此,偏鄉交通有了新契機。如今全國各地許多偏遠鄉鎮地方非營利組織或團體,紛紛向地方政府申請將自家車轉型成為合法交通接送服務,偏鄉出行不再遙不可及。
值此逢甲大學創校60周年之際,僅以本文回應高承恕董事長所說:「我們一定要有情懷,做一點我們不一定看得到成果的事情,那才是美好。」與全體校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