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三高重要筆記 糖尿病篇 記住養生重點,常保身體健康

文/曹昌堯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內科學教授、逢甲大學EMBA高階101)、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免疫細胞治療中心」
記住養生重點,常保身體健康


先認識糖尿病是什麼?
糖尿病不是一個單一的疾病,它是一群疾病,但是都具有共同高血糖的表現;既然不是單一疾病,那麼致病的原因不同、治療的方式也不太一樣。醫學上大致把糖尿病分為四大類:(1)第一型糖尿病(2)第二型糖尿病(3)妊娠糖尿病(4)其他特殊型糖尿病(例如:由藥物或疾病引起)。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導因於身體的免疫系統破壞自己胰臟的胰島細胞,造成身體無法分泌胰島素,所以治療的方法只能給予胰島素注射,第一型的糖尿病例占不到5%。第二型糖尿病占所有病例的90-95%,這一類型的糖尿病與基因和家族病史有關,通常在40歲以後發病,但是因為飲食習慣的改變,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這一類型的糖尿病以口服降血糖的藥物治療為優先。第三類型或第四類型的糖尿病,有可能在致病的原因去除後,自然痊癒。


糖尿病會有什麼症狀?
糖尿病的早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常常會在抽血檢查時意外發現,在比較嚴重的糖尿病患者會出現三多一少的症狀: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但是體重卻減少。長期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在晚期(20-30年後)會出現許多併發症,例如:末梢神經炎、冠狀動脈阻塞、中風、腿部末梢血管阻塞、視網膜病變、及腎臟衰竭等疾病。所以,長期且規則的接受藥物治療,並且讓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是預防這些併發症的唯一方法。
1.糖尿病該如何診斷?
糖尿病是因為身體對糖分的代謝產生異常,造成長期血液中的糖份過高,進而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前述的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中風)、慢性腎臟病(尿毒症)、雙腳末梢血管阻塞(糖尿病腳)等。當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由消化、代謝後轉換成葡萄糖,再經由血管運送到全身的細胞,這時,胰臟的胰島體細胞同步分泌胰島素,前者負責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進行有氧代謝、產生能量,養活細胞。人體細胞膜上有胰島素接受器負責此項功能,如果接收器功能不良或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就會產生糖分的代謝異常,導致血液中的糖份升高,是為糖尿病。臨床上,診斷糖尿病需要抽取空腹8小時後的血糖,標準值是100 mg/dl一下,如果大於125 mg/dl就診斷為糖尿病。醫生通常會同時檢驗糖化血色素,前者代表血液中糖份與紅血球內的血色素結合的比例,一般紅血球的壽命約3-4個月,因此糖化血色素可以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狀況。糖化血色素正常值在4.0~5.6%之間,當數值高於6.5%時則確診為糖尿病。
2.服用降血糖的藥物前,須先做哪些事?
首先要檢視自己的BMI值(體重/身高的平方),以及飲食及運動的習慣,一般成人的BMI值應該維持在21-23之間;至少,應該控制在25以下。肥胖會使得胰島素接受器的功能降低,導致血糖的上升,運動則可以促進血糖的代謝與使用。減重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讓攝取的卡路里總量低於每天消耗所需的總量,停止吃消夜、零食、飲料以及減少每餐的份量是一個不二法則,同時盡量用蔬菜來取代水果的攝取,因為台灣的水果都太甜。成人每天應該至少有60分鐘的中度活動(例如:走路),或30分鐘的重度活動(例如:慢跑)。年長者常常因為膝關節或者是背部的疼痛無法進行運動,可以用固定式腳踏車,或游泳來取代。3.糖尿病藥物的選擇:
口服降血糖藥物的種類非常多,各自有不同的作用機轉,也有著不同的副作用,早期的藥物,如:雙胍類,可以降低肝臟生成葡萄糖、降低小腸吸收葡萄糖、提升周邊組織利用葡萄糖、以及減少胰島素的抗性,至今還經常的被單獨使用,或是與其他的新藥合併成為複方劑來使用,例如:合併TZDs、DDP-4 抑制劑或SGLT2 抑制劑。最近許多研究發現SGLT2 抑制劑可以降低腎絲球壓力保護腎臟並且減少心臟衰竭的發生,早期糖尿病患使用它可以減少末期腎臟病的風險,所以建議慢性腎臟病患或是心衰竭病患合併糖尿病時,應該優先使用SGLT2 抑制劑。


結論:
控制體重與適當運動、定時定量攝取食物、按時服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定期追蹤空腹血糖、糖化血色素、肝腎功能、血脂肪等,是有效控制血糖的重要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