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冬季衣被的保暖原理

文/尹承達(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特別助理)


潛水衣為什麼可以保暖?
從濕式防寒衣(wet suit)、潛水裝(diving suit)的保暖原理來探討「織物的保暖結構設計」。如果您浮潛或深潛過,都會穿上濕式防寒衣,下水之後,海水會滲入防寒衣與皮膚之間,產生一層水膜,而且是不會對流散熱的熱隔離層(thermal insulation),這就是防寒衣保暖的關鍵之一!當然,防寒衣用的複合材料還是很重要的,不過本篇暫不討論材料部份。
由此觀察,保暖的關鍵在於「創造一層不會對流散熱的熱絕緣層」。那麼運用相同的觀念,織物結構設計如何形成「不會對流散熱的熱絕緣層」?答案是,由纖維、紗線結構、織物組織、整理加工等方面,來創造可以捕捉空氣的air pocket,
使空氣層變成「凝滯空氣層」(dead air layer)= 不會對流散熱的熱絕緣層(服裝必須是slim fit)。
分列說明如下:
1.纖維
選擇中空或捲曲性好(長得像米粉頭)又傳熱性差的纖維。
例如:羊毛、中空纖維、氣凝膠纖維。
2.紗線結構
原則上是越蓬鬆越好。
例如:長纖紗中的高條數高捲縮加工絲,DTY比ATY來得好,高條數比低條數來得好。
短纖紗則是:
MVS>sirospun>ring spun>compact,當然撚度不可太高(以紗線強力為優先的最低撚度)。
複合紗種,可以考量高沸水收縮率的長絲+高條數的假撚加工絲;而”PU Spandex+組織浮長”也可以形成很不錯的air pocket。
3.織物組織
凡能形成浮長(魚鱗布、單面提花布)、起圈(毛巾布、各式絨布)、凹凸(PK、dobby、mini-jacquard)、三明治結構)spacer、雙層布、鋪棉布)等等,都是不錯的選項。
4.整理加工
例如:刷毛(brush)、磨毛(moss)、植絨(flocking)、泡沫塗佈(foam coating)、氣凝膠塗佈(aerogel coating)等加工手段,都可以形成air pocket。
織物的保溫性,即是由上述規格的組合 -- 從物理性的結構累積出有大小、有層次的air pocket結構,並在3D上形成dead air layer ,堆疊出保溫率(熱阻抗)喔!


如何選擇被子的保溫率─保溫率Clo
對消費者來說,應該選擇多少保溫率的被子呢?而對被子的商品開發單位來說,多少保溫率的被子適用於何種溫度的臥室呢?接下來帶大家探討產品保溫率與環境溫度的關係為保溫率Clo,「概念上」的室內溫度與被子的關係式:
被子保溫率Clo =
溫差(膚溫33℃室內溫度)÷0.155÷ 46.6
範例1:臥室只有10℃,該選擇保溫率多少的被子?
   ANS:被子保溫率Clo =(33?10)÷0.155÷46.6≒ 3.18
       所以可選保溫率Clo約為3.18上下的產品喔!
範例2:市售保溫率Clo為2的被子產品,適用的臥室溫度是多少度呢?
 ANS:(1) 先計算溫差
被子保溫率Clo 2 = 溫差 ÷ 0.155 ÷ 46.6
溫差 = 2 x 0.155 x 46.6 ≒ 14.5℃ 
 (2) 再由溫差去倒推室內溫度
溫差 14.5℃ = 膚溫33℃ ? 室內溫度 
室內溫度 = 33℃ ? 14.5℃ = 18.5
所以,保溫率Clo 2的被子產品,適用於臥室溫度約為18.5℃上下的環境。
保溫率的試驗,在量測「一定的梯度溫差」下,材料的熱流速率;進而,由睡眠時的產熱速率與被子的散熱熱流速率的熱平衡(thermal equilibrium),即可由觀念上推演出上列的關係式。
關係式背後的重要觀念與數據,分列如下:
1. 33℃為感到舒適的體表溫度(另外,ISO的標準是35℃)
2. 保溫率Clo = 0.155 m2 x C/W = 0.155熱組抗(Rct);歐規常用的保溫率Tog = 0.1 m2 x C/W = 0.1熱組抗(Rct);美規保溫率 1 Clo = 1.55 Tog歐規保溫率。
3. 人處於休息狀態的產熱速率是:每平方米的體表面積58.2w(瓦),也就是1 MET(新陳代謝量,Metabolic Equivalent,簡稱MET) = 58.2w/m2(實際值因人而異)。
4. 人睡覺的時候,產熱速率為0.8 MET = 0.8*58.2w/m2 = 46.6w/m2
5. 服裝保溫率Clo = 溫差(膚溫33℃室內溫度)÷ 0.155 ÷ 58.2,設定條件為人體的處於休息狀態(1 MET),且環境相對溼度50%、風速0.1m/sec(靜風)
6. 被子公式的演算基礎為:人體睡眠時的產熱約為0.8 MET。
當然,上面的關係式是簡化法,為的是讓大多數人可以理解;真正的熱平衡的演算非常複雜,而且會出現很多「有看沒有懂的數學毛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