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網路「平台」觀念 在企業經營模式上之應用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大約在1980年以前,企業經營乃以產品為中心,講求成本及品質。但隨著經營環境變化加劇,競爭日益激烈後,企業乃提升其經營思維,由管理而至策略層次。此時乃以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取代產品為經營中心;講求產業結構、市場定位及競爭優勢之分析與選擇,獲得最佳成果。此時,出現諸如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普哈拉(C.K. Prahalad)及哈默爾(Gary Hamel)等炙手可熱之學者,取代早期之泰勒(Frederick Taylor)或戴明(Edwards Deming),成為企業所崇敬之策略大師。
由產品而經營模式
所謂經營模式,一般而言,包括兩個層次,一為如何界定並選擇特定市場或顧客之需求,一為如何取得或組合相關之必要資源以滿足上述需求,並獲得預期之報酬。依此觀點,經營模式之核心精神在於講求公司與外界環境及顧客間,做到差異化、精準化、動態化和及時化之連結。
問題在於,儘管上述策略大師,殫精極慮,以其獨到眼光和智慧,提出各種構想,例如利用五力分析發掘公司在特定產業中之競爭優勢;透過價值鏈分析,將此等優勢予以落實;探究支持競爭優勢之核心資源與文化,求其生根並永續等等。但不幸地,格於技術環境及條件,始終未能將其構想精髓落實和貫徹,真心做到上述連結之理想境界。
具有「隨連接」功能的「平台」
這種構想或努力,進入數位化或虛擬世界後,隨著「連接」技術的進步,獲得神奇的突破,逐漸將經營模式帶到一個「隨連接」的境界。例如一只智慧型手機所能產生的效用,可以是開放的,無限延伸。在這種經營模式中,就包括一項極為重要的連接型態,就是「平台」(platform)。在這短文中,即嘗試說明此一平台觀念在於企業經營模式上之應用。
隨著數位時代網路及相關軟體之應用,帶來了所謂的「隨連結」(ubiquitous connectivity),以及「零摩擦」(zero friction)的神奇效果,不但克服前文中所稱的各種限制,也顛覆了許多原有的物理和經濟規律,遂使「平台」觀念得以實現,成為一種在企業經營模式上可普遍應用之運作機制。
平台經營模式
人們將這種平台機制應用在經營模式上,稱為平台經營模式。
在網路世界中,隨著網路和數位技術之神奇進步,在連接這一基本機制上,趨向於所謂「去中介化」、「去中心化」和「去疆界化」的能力,使得在平台經營模式下供需之間的契合,做到前此所稱的「精準化」、「連續化」和「移動化」。
平台模式的多樣性和開放性
這些連接關係的改變,在這過程中所累積大量資訊,透過AI發揮辨識,預測各種功能,加上雲端之類技術及相關服務的發展和應用,使得平台又增加一層「智慧化」的特殊能力。
在實際運作上,不同目的,可以有不同的平台。例如有Amazon的電子商務交易、Facebook的社交群組、Google的資訊搜集、Youtube的影片瀏覽等等,都是以平台為核心功能發展而成的巨型企業。當然,今後還可能有更多形式的平台不斷開發和出現。
極為重要的是,這種平台經營模式,較之傳統做法,它是對外開放的,允許新的參與者加入。此時,並不會因規模增加而效用遞減,反之,反而因流量增加而產生正面的網路效應,而且藉由形形色色的演算法之應用,使得其間連結更加深化或多樣化。
在於企業功能之平台化方面,影響最大且普遍者,莫過於有關資訊之應用與管理上者。此緣自早期企業各自設置電腦中心或資訊管理中心,由本身購置及管理相關之硬軟體設施。及至日後,由於發現此種投資與工作負擔十分沉重,缺乏彈性,不合經濟效益,因此遂出現有以平台模式下之雲端計算服務;除以公共雲、私有雲及混合雲不同型態外,近年來更進發展有所謂「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其運用更見靈活。
結語:數位轉型之挑戰
如何自企業的傳統經營模式改變為平台經營模式,或稱為「數位轉型」,乃是今日企業所面對之最大挑戰。這種轉型不是改善或演進,而是代表一種蛻化,有如毛毛蟲蛻變為蝴蝶,蝌蚪蛻變為青蛙。例如在傳統組織下,所採行的功能性結構及事業部組織,一方面未能配合顧客的個別性需求而改變,另一方面,未能發揮員工的個別性動機和能力。如此在平台經營模式下就顯得格格不入。
因此有關如何順利有效做到數位轉型,不但隨產業和公司現狀涉及層面極其繁雜,無法在此短文中一一詳述。但是基本上,此時一大問題,在於一般人每囿於過去經驗或思維方式,企圖以舊瓶裝新酒。這情況,有如有了汽車,還在研究如何改進馬車,恐怕這乃是今日企業必須加以克服的最大無形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