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專業工作者 在數位時代面臨的挑戰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在這篇短文中所要探討的,乃是進入數位時代後,社會上一般所謂「專業工作者」可能受到的影響。
不是什麼行業都是「專業」
不過在進入本主題之前,必須先就專業或專業工作者的意義予以說明。這主要是因為,在台灣許多人心目中,往往將「專業」這一名詞用來代表任何一個知識或技能領域;即使如物理和歷史,也都被稱為是一種專業。而且直覺上,每每誇大地,以為某種主張只要冠上「專業」兩個字,似乎就獲得不容人置疑的權威性。顯然此類見解,含有甚多誤解之成分。
事實上,所謂專業,稱為professional,基本上乃係專指社會上具有某些特殊性質的行業,例如醫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之類。表面上,它們就是一種服務業,提供客戶某種專業性服務,並依一定標準收取酬勞。然而,他們之所以不同於一般服務業者,乃在於其執業能力,除被認為應以科學知識為基礎外,還必須具有實作技能和經驗。再且,由於這些行業所提供之服務,一般涉及客戶之生命或財產,影響重大,因此,除必須符合一定法定資格條件外,還會被課以較高之「專業倫理」上之責任;譬如在取得證照後,必須加入相關專業社團,如會計師公會、律師公會等,接受後者有關專業倫理上之規範和監督。
在西方,牧師、教師或職業運動員、影藝人員等,一般也被認為屬於專業工作者。但至於如自然或社會科學學者,尤其是文史學者,則屬於學術界人士或學者,儘管有其社會上之崇高地位,但並非專業;二者涇渭分明。
專業工作者解決現實問題能力之由來
至於有關上述專業工作,在數位時代,如何受到影響之問題,主要涉及專業工作者賴以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將被替代有關。
基本上,此種專業能力,如前所述,並非直接來自人文或科學理論知識本身,而是來自針對具體問題之解決能力,因此包括他們對於服務對象或客戶之特殊環境條件及其問題之瞭解及分析,並因之有能力針對問題,選用適當的專門方法與工具。
由於這種條件和能力和一般學術或研究工作者顯然有別,因此在多數國家,為了培育此方面人才,在大學內或外,設有各種領域之「專業學院」(professional school),如法律學院、醫學院、管理學院、建築學院之類,並依不同專業領域授予不同之「專業學位」,如JD、MD或MBA之類,而不是傳統上的MA或MS學位。
數位科技取代專業能力?
問題在於,進入數位時代後,這種專業工作將如何受到網路及數位科技之影響。因此,擬在此先舉一具體發生在金融業的事例,加以說明。
在金融業,例如有關處理貸款審核及發放事項,一向有賴專業人員決定是否核貸及其條件。但是有了AI技術之後,以阿里巴巴集團的「支付寶」為例。據稱,顧客只要花三分鐘即可辦好一筆貸款申請手續,而審核是否通過,只花一秒鐘。其間完全經由數位科技及AI處理,幾乎不必人力介入。
在這情況下,阿里巴巴每天即能輕鬆處理數以百萬筆交易,而每筆處理成本僅需人民幣兩元;相對而言,在傳統銀行,此種處理成本每筆卻需高達人民幣兩千元之多。這種改變,對於銀行而言,不但可大量減少實體銀行據點;更重要地,因此使得原有專業人才變得英雄無用武之地。
類似情況也發生於醫療診斷、法律文書處理、廣告購買決策,甚至鋼琴演奏曲創作各方面。不過因限於篇幅,不擬在此一一贅述。
簡單地說,一旦進入數位時代,此時人們只要在某一領域累積有足夠多的數據,就可能透過演算法,找到更可靠和更有效的解答方法。
基於不同邏輯和依據
值得注意者,為了解決實際問題,應用AI之類數位技術,較之於經由專業人員之研判,在性質是不一樣的。概括言之,後者所憑藉的,是科學知識和邏輯判斷;基本上,乃屬一種由上而下的認知推論過程;反之,利用AI以解決問題,乃是以大數據為基礎,透過深度學習將其結果應用於決策上,其間具有很高的「不可解釋性」,而非人類的認知能力。
基本上,應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以解決實務方面,如諾貝爾獎學者Herbert Simon所稱,受限於人類處理訊息的心智力量,對於每一案件所涉及的萬般複雜而不確定的因素,預期充分掌握,有極大困難。尤其,所用到的社會科學理論知識,在相當大程度內,每以西方社會文化為背景,逕然應將其用於東方社會,亦不免有杆格不入之虞,此為其不及AI之處。
「任務侵占」的趨勢下的挑戰
固然,數位技術或AI技術,如上所述,有其基本優勢所在,但這並不表示,它們可以取代所有專業性質之工作。何況,其間還涉及侵犯個人隱私權方面之顧慮。但是依近日牛津大學經濟學者薩斯金(Daniel Susskind,2020)在所著<不工作的世界>(A World Without Work)之觀察,AI應用之範圍乃在不斷擴大之中,他稱之為「任務侵占」。
在這發展趨勢下,令人擔憂的是,如近期<哈佛商業評論>(2019年6月底)一篇「專業讓你盲目?」專論的描述。目前許多專業工作者,對此盲然不知。反而在社會普遍的吹捧下,往往過度自信和自滿,故步自封,令人擔心。
事實上,面對本文所探討之趨勢,站在專業工作者之立場,自應虛心警惕,謀求適應之道。更重要的,乃是站在整個社會立場,此種發展趨勢,關係到整個職業結構、個人生涯規劃及大眾福祉,更是值得我們給予重大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