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鰲峰山地景人文史蹟 與大肚王國 走讀 (四之二)
文.攝影/陳韋佐(合經63 EMBA92)
文化園區大門口以牛罵頭文化層出土的紅、褐色陶器之雕塑代表文化意象。回顧牛罵頭遺址發現歷程,當年日本人在鰲峰山興建神社時,偶然間挖掘到一些史前的石器及陶器,於昭和十八年(1943年)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在大肚臺地西緣及大肚溪北岸進行考古調查時,正式確認此處就是牛罵頭文化遺址,其年代距今約4500至3500年前之間。進入後當被開闊廣場所震懾,昔日清水營區操演場的中央平台就是營區司令台,日治時期清水神社基台遺跡。神社前方的舊矮牆依然如故,駐足牆垣邊向遠方注目,可清楚望見大肚溪臺中火力發電廠高聳煙囪。司令台左右兩側置立一對清水神社石造?犬,古樸模樣極為可愛。清水神社石?的真意,左側?犬閉嘴,以梵音代表「吽」,右側?犬張嘴,以梵音代表「阿」,兩字合起來象徵宇宙中的萬物。神社及附屬建築都已遭拆除,並改建為軍用營舍,集中安置於前方空地的是參拜道兩側清水神社石燈構件,置放著照明參拜道的石燈底座與部份護欄遺跡,「清水街」的字樣依然清晰。操演場右前方,地面上橫躺著「潭子疑似遺址聚興駁坎」長條型巨石,是從台中市潭子區聚興里、慈濟潭子醫療大樓西北側所搶救發掘之文化層與出土遺物堆積地層,其文化內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營埔文化轉變為金石並用時代番仔園文化早期的階段。操演場後方是「2號棟展示館」,館內發現多數人類活動痕跡,有模擬史前人類建築屋舍留下的柱洞遺跡,琳琅滿目。2號棟展示館右後方緊鄰崗哨遺跡的小土丘與沒入的戰備水池一旁有「沙鹿區南勢坑遺址文化層斷面(灰坑剝取物)」的實體,移置園區內保存並對外展示。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展示圖共列了5張圖片,包括發現南勢坑史前遺址的施工現場、南勢坑史前遺搶救、灰坑剝取物切取、現場加固、吊放暫置港區藝術中心保養,讓我們充分瞭解考古的歷程工序。沙鹿南勢坑史前遺址文化層斷面沙鹿區南勢坑遺址(灰坑剝取物)主要由壤土與文化遺物的集合體構成,其文化層由上而下(由早到晚)共有三個不同時期的堆積,年代經碳14測定距今1000年到650年前。由解說板說明,對照現場遺物讓我們更深一層認識古老地層所蘊涵古人類生活脈動的意義,深具特殊文物價值。緊鄰最後棟「4號棟展示館」,整列盤根結錯的榕樹是園區的一大亮點,歷史應該不算久遠。在1950年代成為陸軍砲兵飛彈部隊營區時,還是矮矮榕樹,從前棟都可以看到後棟作息情況,經過無數歲月,枝葉茂盛,竟長成這般模樣。「4號棟展示館」館內發現己經還原的出土文物真象,包含紅、褐色繩紋陶器,石刀、石鏃、網墜、石片器等農、漁獵用具。也看到遺址葬墓模型、牛罵頭遺址界牆剝取物,顯現牛罵頭先民的生活型態。四號棟後方是探坑現地展示,這位置仍然保持原狀,屬於出土文物原址典存,讓我們更能瞭解其文化層所代表意義。「4號棟展示館」壁上貼著清水名人楊肇嘉所撰述文章,題名為「走尋臺灣獅:跟著楊肇嘉遊清水」。楊肇嘉是台灣政治人物、社會運動家,臺中清水人。日治時期投身台灣民族運動,鼓吹地方自治,多次被日本政府「關切」。楊肇嘉為知名門閥士紳,其為人急公好義,於日治時期助成無數台灣青年,如獎勵青年畫家(如幫助李石樵參加「帝展」)、資助飛行家、鼓勵文學青年翻譯《紅樓夢》等。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台後,擔任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長,1962年起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