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台灣夏季的悶熱感 涼感衣散熱原理
文.圖/尹承達(財團法人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特別助理)
夏季有許多市售的涼感衣紛紛推出,不過在了解涼感衣的散熱原理之前,先來了解所謂「悶熱感」的來源吧。
1、氣溫越高,相對濕度越大
用糖水來舉例:熱水溶解的糖比較多,冷水溶解的糖相對少。當氣溫越高的時候,空氣中可以容納的水蒸氣就越多,濕度也就越高,而冬天的濕度就低多了。
2、流汗蒸發散熱,是夏季裡最重要的散熱模式
在人體的散熱模式裡:輻射、對流、傳導,都可能因為氣溫過高而無法有效散熱,此時人的體溫控制中樞 — 下視丘就會發動流汗機制,透過「汗水蒸發」,有效帶走人體的產熱(1g汗水蒸發可以散熱約580卡熱量)。
3、汗水的蒸發速率,取決於環境濕度
當環境濕度越低時,人體與環境間的濕度差就越大,就像超陡溜滑梯,當流速越高、流量越大,汗水蒸發就越快,因此體感溫度就越低;反之,環境濕度高時,濕度的溜滑梯就緩和,當流速與流量越小,汗水蒸發就越慢,體感溫度就越高。因此當空氣乾燥時,水分很容易蒸發到大氣中,散熱效果較好;反之,當空氣中水氣接近於飽和,皮膚上的汗水無法有效蒸發,熱能散不掉就還是留在身體中喔!
4、夏季體感溫度
假設「環境條件」戶外溫度為35℃,風速為3m/s,在無陽光直射、無雨狀況下:
若相對濕度為50%,體感溫度為38℃(比實際溫度高3℃);
若相對濕度為80%,體感溫度為41℃(比實際溫度高6℃);
若相對濕度為90%,體感溫度為42℃(比實際溫度高7℃)。
台灣夏季通常相對濕度介於75%~85%之間,在濕度如此高的情況下,人體越難用「汗水蒸發」帶走身上的熱能。當散熱效果越差,體感溫度越高,我們自然就感覺:熱+濕=悶。
以上就是「悶」的感覺從哪來!當然季節不同,影響體感溫度的主要原因也不同,通常「冬季」風速主導,風越強,體感溫度越低;「夏季」濕度主導,濕度越高,體感溫度越高。當夏季環境濕度太高,又處於高強度運動,大量產熱時,是有中暑風險的喔,因此如何提升散熱速率便十分重要,如:排汗快乾服飾。
然而炎炎夏日,大家都希望穿得涼快!那麼「涼感衣」是怎麼涼的?「接觸性涼感」(傳導散熱)是怎麼回事?
人體的散熱模式包括幅射、對流、傳導、蒸發,其中傳導散熱勢必透過「接觸」,就像夏天喝涼水、泡在游泳池,冬天裹棉被。當中有3項原則,分列如下:
1.溫度梯度差:膚溫與布料溫度一定要有溫差,一般來說衣服放置於環境中,衣服溫度會接近環境溫度,如果是20度,與膚溫33度之間就有13度的落差,當衣服穿上身,勢必會發生熱流(人體流向衣服,人體流失熱),而感到涼意,與冬天剛進被窩會覺得冰冰的是一樣的原理。
2.材料傳導熱的能力:每一種材料都有不同的「熱傳能力」,例如棉、縲縈,天絲Tencel等大部分的纖維素纖維的熱傳能力都是不錯的,接觸時都會有涼感;又例如羊毛、聚酯纖維的熱傳能力是相對差的,熱傳差接觸時會有溫暖感,原因是纖維不傳熱,雖然有溫度梯度差,也無法帶走體熱,人體沒有「流失」熱,就會感到溫暖;最簡單的例子,冬天赤腳站在磁磚上與站在羊毛毯上的差異,其實瓷磚與羊毛毯的溫度是一樣的,與體溫也有溫差,但磁磚熱傳好,站上去冷吱吱,羊毛毯熱傳差,站上去可就溫暖多了。
3.接觸面積:舉個簡單例子,冬天進被窩本就有很大的溫差,而棉纖維的熱傳能力也很好,但棉毯的織物結構是「點接觸」,不是「面接觸」,所以蓋棉毯比起蓋棉被會比較溫暖一些喔!織物結構越平整,則接觸面積越大,有利於涼感與傳導體熱,織物結構越凹凸不平,則接觸面積越小,有利於溫暖感與傳導體熱能力差。
那麼評估「接觸性的涼感」,或者說「接觸性的熱傳能力」是什麼試驗呢?就是大家常聽到的Qmax = Quantum of Maximum Heat Flux (cool feeling test),其實就是量測:在10度的溫差下,織物的最大熱流速率(每單位面積),所以單位是w/cm2,每平方公分的織物,在10度溫差下的熱流速率(瓦特w代表熱流動的速度);數據越大,穿上身就越涼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