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低碳轉型的加速

文/黃正忠博士(化工74、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暨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當地球越來越小,你影響我,我影響你。這年頭,世界經濟體越來越無法獨善其身,特別是面對導因於全球暖化的極端氣候天災。就在2021年7月到8月初,世界各地的極端氣候災難層出不窮,每一個事件造成的傷亡都令人怵目驚心:
燒不盡的野火: 加拿大、美西、希臘、土耳其、芬蘭、西伯利亞
破百年高溫: 加拿大與南歐
極端強降雨造成的水災: 中國河南鄭州、廣州、德國、比利時等西歐各國
就在德國西部萊茵河支流死傷數百人的洪水爆發前半個月,歐盟理事會於2021年6月底宣布通過歐洲氣候法,將歐盟 2050 年實現氣候中和的目標寫入立法,並明訂另外兩項目標,分別為2030年減少55%溫室氣體排放量及增加碳匯(carbon sink)。此項氣候法將成為歐盟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的核心,綠色政綱為歐盟達成氣候目標的策略藍圖,透過規劃一系列路徑,將整個歐盟區轉變為現代化、高資源使用效率且具競爭力的經濟體。歐盟將持續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積極投資尖端技術的研究與創新,以保育歐洲地區自然環境。萬萬沒想到,在毫無預警下,這一場德國空前的極端氣候災難讓舉世震驚。
由於歐盟已於2017年提前達到較1990年減碳22%的成果,此次修訂了2030年的目標,將原訂2030年減碳40%的目標提升至55%。此項立法中明文成立歐洲氣候變遷科學顧問委員會(European Scientific Advisory Board on Climate Change),此委員會將提供獨立且客觀的科學建議,進一步評估歐盟各項氣候目標、策略及與減量目標對應的預算,確保其政策與措施能與歐洲氣候法規、國際承諾與巴黎氣候協定一致。
歐盟理事會亦強調近期通過的多年期財政架構(2021-2027 MMF)中至少有30%預算支出應該著眼於氣候相關的計畫。理事會同時也達成共識,所有歐盟的相關立法和政策都需要符合,並有助於實現氣候中和目標,同時尊重公平的競爭環境。歐盟執委會在2021年7月14日公布2030年降低55%溫室氣體排放的「55套案」(Fit for 55)一系列立法提案,其中最被世界各國所關注者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草案。歐盟CBAM將自2023年起逐步試行,初期適用於進口的鋼鐵、鋁、水泥、肥料及電力等碳洩漏風險高的產品,進口商僅需申報其進口產品的碳排放量(產品碳排放量之計算公式 = 單位產品之碳含量 × 進口產品數量),無須支付費用,但2026年正式實施後,進口商必須向歐盟購買「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以繳交進口產品碳排放量的費用,而CBAM憑證的價格係依據歐盟排放交易(ETS)每週碳權拍賣的平均收盤價格計算。此機制歐盟將管制全球約120億噸碳排,屆時將為歐盟帶來上看百億歐元的碳邊境調整稅。由於美國等其他國家也相繼表示將考慮碳邊境調整稅,產品低碳足跡的競爭大賽即將展開,儼然新氣候經濟的前哨戰場已經響起了號角。
這份「55套案」(Fit for 55)一共提出12項政策措施,涵蓋氣候、能源、建築、碳交易、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稅賦等面向。除了碳邊境稅外,其他主要內容包括:2030年起取消航空業免費排放配額;2035年禁售燃油車;2025年建築營造與公路運輸的燃料供應者納入新的排放交易機制;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從原目標32%提升到40%;實施能源稅賦改革,家庭供暖、航運、航空、漁業、電力供應將納入課稅範圍;利用自然碳匯在2030年減少3.1億噸二氧化碳,2030年前在歐洲種植30億棵樹木;設立社會基金補助改善家戶能源效率等。
歐盟的「55套案」值得台灣政府高度關注與學習,全面啟動低碳轉型的努力已經刻不容緩,困難與障礙不言而喻,但是不趕快起步就等於大幅落後。從歐盟大幅度擴大低碳管制的範疇,更應該解讀為事態緊急,後續衝擊將涵蓋能源、運輸、製造、航空、航運、農業及家戶等,雖然預計還要二年才能正式生效,但已經預告新氣候經濟全面領航的雛型已經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