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今日的疫情是偏鄉的日常: 疫後的微光行動

文.圖/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染疫移動弱勢,微光到宅守護。
疫情終將結束,病毒不會消失;


2021年5月中下旬台灣進入疫情三級警戒後,逢甲大學的衍生企業—小驢行社會企業和筆者所創立的臺灣計程車學院協會接到新北市衛生局指令,啟動確診者安心返家的微光車隊專案(www.bethelight.org.tw)。我們集結了五家車隊、50台長照專車和20台計程車、80位司機,天天和看不見的病毒作戰,搶救染疫的確診者可以安全的被載送去醫院或集中檢疫所,或者讓解隔離者可以安心後送返家。
很高興這一支微光車隊已於8月11日執行完最後一趟任務後正式解編,所有車輛和司機重返長照交通的接送服務行列,未來新北市的確診者接送工作將回歸給新北市交通局的防疫計程車隊接手。這一支以「微光車隊」為名的抗疫大軍,過去這80多天約完成了4400趟次的確診者返家服務,司機將確診者的病毒攔截於自己的車內,避免他們進入大眾交通運輸體系,守住傳播鏈的最後一哩破口。
事實上,疫情終將結束,但病毒不會消失,在未來的世界中,人類必須學會「與疫共處」。所以當筆者在推動微光車隊時,便一直在構思未來的後疫情年代,移動受限者(包含必須被隔離的確診者和因為身體功能或地理不便的移動弱勢者)的交通和照顧服務模式為何?因為在進行確診者的接送時,我們也發現確診者的親友或接觸者也需立即進行居家隔離,其家中老少臨時無人照顧所衍生的許多居家照顧需求,和確診者在家的入宅照護服務如何執行?
更進一步深思這波疫情所帶給都會人民封城和限制外出的異常不便,其實正是偏(原)鄉人民生活的日常。缺乏交通資源的偏鄉高齡長者和在城市工作的遠方家人,天天都受困於「有門出不去、有家歸於不得」的困境。偏鄉所需的交通接送和日常居家照護和疫情時期的確診者需求十分相似。疫後的家庭照顧系統應如何因應呢?
剛好,由逢甲大學傑出校友(合經系)、前台中市副市長林依瑩學姐所創辦的伯拉罕共生照顧勞動合作社加入新北抗疫行列,增強了微光行動的亮度。伯拉罕長期關注部落老人/身障者照顧需求,以發展ALL IN ONE的照顧模式為其核心價值,強調結合長照2.0制度,密切整合居醫、跨專業及居服,依照個案的需求發展出一天多次、重症返家、共生照顧…等,民眾可負擔的平價溫馨服務。遠在台中的伯拉罕於6月28日正式加入新北微光行列,也帶動許多跨領域長照單位紛紛加入。如今微光專案,除了載送確診者的高風險接送外,也向民間募集資源,提供居家高防護的跨專業整合服務,無縫銜接居家服務,讓居家的需求在第一時間即可以滿足,並即早發現狀況,提供最即時的醫療照護及生活照顧,避免確診家庭在治療期間形同孤島,降低台灣確診個案的死亡率。
如今新北「微光車隊」己擴大為「微光行動」,依照後疫情時代的需求,將逐步推動以下四大服務:載你微光(交通接送)、照你微光(到宅照顧)、醫你微光(遠距問診)、智你微光(智慧醫療),推動疫後社會所需的整合型照顧服務。如今微光行動,除了原先載送確診高風險的交通服務之外,也提供居家高防護的跨專業整合服務,避免確診家庭在治療期間形成孤島,無縫銜接居家服務,讓居家的需求在第一時間即可以滿足,並即早發現狀況,提供最即時的醫療照護及生活照顧,有助於台灣確診個案死亡率的降低,避免疫情社會悲劇發生。
在不確定的後疫情年代,讓逢甲大學所發出的微光持續守護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