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開徵耗水費 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文/轉載自蘋果日報.攝影/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
       許盈松(逢甲大學水利工程與資源保育學系特聘教授)、黃志偉(逢甲大學水利發展中心副主任)




時序接近清明時節,溪畔黃花風鈴木的異常盛開,遠勝於往年,此景況更突顯今年乾旱的嚴重。延續去年台灣50年來首次沒有颱風登陸帶來足夠的降雨,旱情從去年下半年延續至今年,灌溉用水與公共用水的供應受到嚴重威脅,此等景象均凸顯台灣水資源的嚴重態勢。
台灣一年的水資源需求約170億噸,其中農業用水約占70 %,生活用水約占20 %,工業用水約占10 %。台灣地狹人稠,全台水庫有效庫容約22億立方公尺,一年僅能提供40多億噸的水量,其餘需仰賴河川川流水與地下水資源等供應。因此,往年只要降雨量不足或南北降雨量不均,將影響一期或二期稻作的用水。以往用水的短暫缺乏,可藉由引用農業用水提供工業或生活用水,作為補償或救濟措施,然近2年的旱象,除農業用水不足外,更直接威脅到民生與工業用水。
古今中外,水資源開發原極為不易,即便如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水資源的開發與經營不僅是國安問題,更為立國之本。任何的水資源開發,往往需經長時間的調查研究與精心的規劃設計,短則數年,長則數十年方可完成設計並竣工。水資源開發也需凝聚社會共識以及政治決策的推動,如近年來開發中的鳥嘴潭人工湖設施,無論在於技術面與需求面的評估,均有開發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但也是經過長久時間的推動,才逐漸進入施工進程。因此,想要在短時間內興建新的蓄水設施,或是利用能源獲取資源的海水淡化廠,以及地下水與再生水的使用等,均有時程限制與困難度。
以 SWOT (優劣分析法) 分析台灣水資源供需情勢而言,台灣優勢為地處亞熱帶,幅員雖狹小,但因本島有中央山脈阻隔,故每年颱風均能帶來一定程度的降雨量;但也正因如此,本島集水區過於陡峻,導致大部分的降雨均於短時間即奔流入海;離島部分,則需藉由水庫蓄水與海淡廠供應。機會為如有足夠的蓄水設施與地下水涵養,即可將豐季的降雨適度儲存,蓄豐濟枯,調節枯季的水資源需求。至於威脅的部分,則是因蓄水設施不足,故儲蓄用水僅能供一年內週期性地使用需求;如當年度或隔年度的降雨明顯低於平均值,將導致頻繁發生水資源調度的窘境,這就是目前台灣面臨的考驗。
台灣目前的旱象,已為民眾正視之課題;而水資源珍惜與節水觀念的推動,亦為民眾支持之議題。台灣產業幾經成長,各產業的用水效能亦逐漸提升,目前推動耗水費徵收, 正是最好的時機,亦為凝聚社會最大的共識,藉由耗水費的投資與合理水價推動,將可使水資源運用效益提升。經濟部水利署經過60場的座談,透過充分民眾參與與資訊公開,決策時機已臻成熟,期間與產官學合力接力調查研究,用水量最多的金屬製造業,水費僅占營業成本的千分之一,故適度的調整用水成本,不僅不致於衝擊產業競爭力,反而將促使水資源的使用效益更為提高。希望政府可藉由耗水費開徵並穩健推動合理水價,使所有民眾均能珍惜水資源,呼籲政府能夠勇於向前邁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