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新冠疫災下 國際企業氣候行動風向

文.圖/黃正忠博士(化工74、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暨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


夏威夷莫納羅亞天文台(Mauna Loa Observatory, Hawaii)保有歷史最久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連續監測記錄,2021年5月5日發布的結果顯示,2021年4月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已達419.05ppm的新記錄,距離暖化1.5 - 2℃的430 - 450ppm已經非常近了。
氣候變遷已成為企業不得不重視的議題,風險與機會的鑑別、風險量化的方法學與相關訊息的揭露等,更成為顯學。儘管企業管理高層對於氣候變遷的風險已有基本了解,但對於如何策略性地量化實體與轉型風險、及造成財務正負面衝擊之技能掌握尚不足,更遑論能有效擬定因應氣候風險與機會的中長期措施。為瞭解國際企業在此方面能耐的進展,身為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KPMG與Eeversheds Sutherland律師事務所共同對全球500多家領先企業之高層進行調查,並鑑別未來須更重視的方向。
全球最大的215家企業預估氣候風險所造成的財務衝擊約為1兆美金,而政府間氣候變遷專家小組(IPCC)認為此數據於本世紀結束時,將會上升至65兆美金。調查報告指出,有近半企業高層雖然認為對氣候風險有一定了解,但尚須更深入掌握風險的評估與鑑別,且其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量化與建立正確的因應策略。調查報告顯示,現階段只有約25%的受調企業認為其公司已有能力因應氣候風險。
員工也開始意識氣候風險議題的重要性,未來五年企業經理人因應氣候風險的能力將成為其工作保障的重要因素,而基層員工也由下而上要求管理層做出因應氣候變遷的作為,調查指出已有員工因不滿意公司對氣候造成的衝擊而離職。將企業高層績效獎金與減碳目標結合的趨勢明顯,已有近40%的受調企業有明確的減碳績效目標。
企業如何減碳、脫碳已成為重點,這將是艱難的過程,調查報告指出,有74%企業認同脫碳需要公司整體架構的重大改變,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提供了針對企業能源脫碳轉型的指導方針,其中提到方法包括使用再生能源、轉換成乾淨燃油、綠色投資等。企業高層指出三個最大的挑戰為:(1)短期大量財務支出、(2)脫碳技術不足與(3)人才與技能不足等。建立氣候風險韌性與脫碳轉型將是企業亟需投入的關鍵領域,國際發展快速值得高度關注。
為響應2021年世界地球日,全球718個城市加入聯合國淨零碳排倡議活動,掀起一波簽署淨零碳排承諾的風潮,讓過去一個月,承諾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的企業數量成長了20%。目前簽署2050年淨零碳排承諾的企業來到了2,162 家,涵蓋25%全球碳排放,相當於50%的全球GDP。國際大型企業如雀巢、CEMEX、美國航空、BP等已簽署2050年淨零碳排承諾,亦約有850家中小企業透過加入SME Climate Hub成為淨零碳排的倡議成員。截至目前為止,已有3,400個成員加入聯合國淨零碳排的倡議活動。而跨國電商亞馬遜(Amazon)與NGO組織Global Optimism也發起企業氣候承諾(the Climate Pledge)的倡議,促使全球加入聯合國2050年淨零碳排競賽的企業增加約100家企業,該倡議要求簽署成員在2040年即達成淨零碳排。
因應今(2021)年11月將在英國舉辦的氣候峰會(COP26),蘋果、臉書、微軟、以及福特汽車、美國瑪氏食品(Mars)、麥當勞、Nike、星巴克與聯合利華等各行各業共310家大型企業和投資人,在公開信中要求白宮為美國設立一個具有野心的減碳目標。全球金融界也建立了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the 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GFANZ),匯集全球160多家公司要求成員以科學方法為基礎設定2030年中期目標,以確保實現聯合國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台灣的雙A電腦品牌、鴻海均已宣布2050淨零碳排放,開發金控更宣布2045全資產組合達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氣候行動大軍已兵臨城下,號角已響誰能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