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正回歸」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何運用它來判定COVID-19?疫情趨勢?
文/曹昌堯醫學博士(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EMBA高階101)
2021年5月11日台灣開始爆發嚴重?COVID-19本土病例感染,並在6天後的5月17日來到新高峰的335人,並在之後的十天每日確診人數維持在400到550之間。比較特別的是5月22日衛福部在每日的記者會中提出一個名詞「校正回歸」,並且在當日一口氣回歸400位,將過去一個禮拜沒有回歸的人數一次回歸完成。因為當天是禮拜六,一度被懷疑是因為怕影響股市而每日「暗槓」了一些人數,到了假日再一次爆出。要了解為什麼會有「校正回歸」出現,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下面幾個重要的事情。
(一)病患確診日:
病患確診日是以CDC(疾病管制署)收到病患的檢體「陽性檢驗結果」通知日為準。由於不是每一個負責採檢的醫院都能進行PCR(聚合?連鎖反應)核酸檢測,有些檢體需要送到其他負責檢驗的醫院或實驗室才能進行,中間就會有運送的時間差。接著,負責檢驗的實驗室可能因為量能不夠(從檢體前置處理、上機到得到結果的時間大約4到6個小時),或是送來的時間已經超過當日的上機時間,該檢體就必須要等第二天以後才能進行檢驗。另外,一開始通報的電腦系統作業程序繁雜,須要填寫的項目高達20種,也多少延誤登打檢驗結果的時程。所以,採檢後未能在2日內完成檢驗結果並且完成登入CDC的檢驗報告系統之個案稱為「校正回歸」病例。由於每一個案接受採檢時,不管未來的檢驗結果為何,採檢單位都得在採檢後立即通報CDC,所以之後「校正回歸」的「確診日」會以採檢日期作為參考,這樣才能真正反映出病患的確診日期。從流行病統計學的角度來看,準確回歸這些數據相當重要,因是這是正確推斷疫情控制的重要因子。
(二)如何判定確診COVID 19感染:
利用鼻咽抹子檢體進行PCR核酸檢測,為目前全世界診斷COVID 19確染的Gold Standard?(黃金診斷)。「抗原快篩」雖然檢驗的時間只需要10-15分鐘,方法簡單而快速,但是因為有很高的偽陽性及可能出現偽陰性,主要被用在高流行區域針對高危險群或具有接觸史的人進行快速的篩檢,快速地找出可能須要進一步進行核酸檢測的病例。然而核酸檢測陽性的定義,各國可能有一點差異,台灣確診ct值設在35,對於介於35-40的病例,會繼續2-3次採檢確認,如2-3採檢確診,則確診日會再回推至其最初的採檢日。
名詞解釋:
抗原快篩試片:將已知的抗體(抗COVID-19抗體)事先塗抹在試片上,用來辨識並結合檢體內(鼻咽抹子檢體)的COVID-19?病毒的蛋白抗原,再以免疫沉澱呈色後用肉眼即可判讀結果。
ct?值(cycle threshold)(循環數閥值):核酸檢測透過?PCR?放大病毒的基因,每放大兩倍就是一個?ct?值,所以?ct?值?35?就是代表檢體病毒基因放大?2?的?35次方倍才被觀測到。ct值越高代表病毒量越少。
(三)結論:
所以政府應該努力減少「校正回歸」的病例數,換句話說:減少被延遲診斷的病例,儘早精準地找到被感染COVID-19?的患者,有效地進行隔離與治療患者並且匡列接觸者來阻斷傳染、減少死亡。由於目前PCR檢查的量能以民間的醫院為主,政府應該擴大補助民間醫院或實驗室採購PCR機器的經費,同時徵用、培訓目前在各大學或生技公司的實驗室中有操作PCR機器經驗的研究人員,讓其在此時投入檢驗工作,這樣可以降低檢驗費用,並且大量擴增採檢人數,主動出擊找出在社區中的潛伏傳染者,不要如過去一年多來以居家隔離、自主管理等較為消極的方法來防堵病毒。這兩天(5/29-30)「校正回歸」的病例數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主要是因為整體感染的人數下降,在全民施打疫苗達到七成之前,病毒隨時有反撲的可能,政府如何增強PCR核酸檢測的量能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