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企業經營還一定是 「由內而外」和「自上而下」嗎? ──網路時代的典範轉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如果說企業經營可包括策略和管理兩大構成部分,那麼傳統上──也是大家心目中──企業經營的一般做法,在策略上可說是「由內而外」,而在管理上則是「自上而下」。
理所當然的企業經營模式:
「由內而外」和「自上而下」
具體言之,一家企業初創時,一般是從某種產品或服務著手,向外建立通路,從直接銷售到經由批發或代理,以至於零售,甚至推及世界各地。在這一經營策略下的發展步驟,顯然是屬於「由內而外」的做法。
在內部管理方面,開始時,一般是由創業者或少數夥伴們親力親為,直接包辦各種業務。但隨著公司規模繼續擴張或擴大,則必須增加人員,設置部門,以至於形成我們所熟悉的金字塔組織結構。此時,在這組織內,最高主管──董事長或CEO──在幕僚協助下,決定公司發展策略,擬訂方案,透過指揮系統,落實執行。這就是本文所稱的「自上而下」的過程。
以上所描述的策略及管理模式,不但是我們所熟悉的,而且被認為是天經地義或理所當然的做法。在直覺上,也感到它們的存在,實在沒有甚麼值得懷疑或商酌之處。最多,就是在這基礎上,譬如為了更能符合顧客的需要,在業務發展方面,將單純的「銷售」(selling)擴大為「行銷」(marketing);或是為了配合公司產品多角化或地區化擴張,分設不同事業部門分別負責。或是為了打破不同職能間的本位主義,進行所謂「組織再造」,以流程取代部門分工的運作型態。
基本上,這些改進,仍然不脫傳統上那種「由內而外」和「自上而下」的經營模式。


難以穿越的高牆和界限
問題在於,人們在這種努力方向上,不免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在公司本身和最終消費者之間,似乎總是存在著一種無形的高牆,無法建立一種直接無縫的連接關係。儘管在二戰以後,企業根據行銷觀念,企圖根據某些客觀資料,找尋可能影響消費者不同需求的因素,譬如說,自早期所使用的「社會經濟」(socio-economic)特徵,到後來的「生活型態」(psychographic)類型,利用統計技術,進行區隔化(segmentation)分析,藉以推斷它們和消費者購買行為與偏好間之關係。但是這種做法,在本質上仍然是屬於「由內而外」的思維,而且近乎「盲人摸象」,不能建立和個別或特定的消費者間的精準連結。
再說,依賴「自上而下」的領導,往往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難以帶動員工的幹勁。


理想的連結狀況──網路世界的奇妙
理想的狀況是,公司要能和最後消費者間建立一種更直接的互動關係。借用目前已發展的觀念來說,這種互動關係應該做到「即時」(real time)、「精準」(precision)和「移動」(mobility)的地步,也就將企業經營配合個別客戶做到所謂的完美「隨意化」(ubiquitous)境界,以至於不必擔心有所謂存貨積壓的困境。
不可思議地,這種近乎神話的境界,進入網路時代後,幾乎都可以逐漸實現了。有趣的是,與此同時發生的,就是傳統上那種「由內而外」以及「自上而下」做法,也跟著發生「典範轉移」。
譬如說,經由網路和數位科技的運用,公司可以透過諸如偵測和辨識技術,加上物聯網的利用,就可以相當靈活、完整而且連續地,掌握個別消費者──甚至其他相關者──消費與生活動態,彼此互動、融合,構成一種無邊界的「生態」(ecological)環境。此時,企業所作所為,並非來自公司內部所發動,而是來自外界環境和需求的驅力,這就是「由外而內」的狀況。
同樣地,在消費者需求的驅力下,企業在組織上,也不再依循傳統上那種僵化的層級部門結構「自上而下」的決策和執行,而是由第一線人員發掘市場機會,自主創業,充分發揮創業者的積極主動精神,讓個人的潛在力量得以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這種又被稱為「去中心化」的組織運作方式下,帶領企業成長的,乃是來自一種「自下而上」的原動力。這時總公司所要做的,就是創造一種支持性的環境和條件,而非如傳統上那樣包攬一切,二者情況迥然不同。
當然,這一切改變,都和背後外在環境的改變有密切關係。它所反映的,乃是市場環境由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況,變為供過於求,驅使企業經營必須由供給走向需求──或消費者──導向。在這狀況下,網路科技恰逢其時的快速發展,解決了前此所稱的巨大缺口問題。


所有權將失去其在供需交易中之核心地位
最後,必須在此一提的是,由於網路世界和數位化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人類社會在制度上的一項根本轉變。那就是由於諸如「訂閱」或「分享」交易方式的興起以及平台模式和虛擬組織的發展,在滿足需求的交易行為上,交易標的可以回歸到真正具有解決問題的「效用」身上,而和做為載體的實體分離;這有如俗語所稱:「喝牛奶不必養牛」,或航空公司可以租用引擎,按飛行里程或服務付費,而不必購買一樣。
一旦人們所購買的,不必連帶包括實體所有權在內,則將使得供需之間的連結及其定價獲得更大的彈性和單純化。這種影響,就不僅僅如本文所稱,只是局限於企業經營方面的改變而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