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由「謀定而後動」思維 談企業創新模式的典範轉移
文/許士軍(逢甲大學董事、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長)
傳統上,人們都服膺「謀定而後動」這一格言或經驗法則,認為要做甚麼大事,都應該先辨析相關因素,發展方案,並比較其利弊得失,然後從中選擇。即使是在已選定方案之後,有關如何執行,最好也事前妥善規劃,以免到時由於沒有妥善配備,以致於手忙腳亂、前功盡棄。
「謀定而後動」時代
在過去相當長的歲月裏,人們之所以認為「謀定而後動」,的確是一種不錯的決策和做事法則,主要由於種種外在環境或技術條件,包括執行時所可能面臨的變化,都相當穩定。否則,如果一切處於高度變動或不確定狀況,不但事前是無從妥善規劃,更談不上對於執行過程能夠提前準備。在這情況下,更令人擔心的是,事前規劃愈精細,恐怕日後與現實乖離會愈大。
所謂外界環境條件,具體言之,以企業而言,譬如競爭對手和用戶的反應,科技的發展和突破,政府政策和法令之類。其間還有許許多多「猜不準,想不到」,如所謂蝴蝶效應之類的事,都有發生的可能。但是到了今日,這許多狀況和條件,和過去相較,變化實在太巨大了。譬如以數位化世界所帶來的各種新科技新做法,如虛擬組織、雲端服務、3D層印,以及人工智能等等,層出不窮,使人眼花撩亂,遠遠超越事先所能預期,遑論做到提前準備。
巨變時代的到來
更為微妙的是,一旦將計畫付諸實施,各方面相關利害人群究將如何反應,其複雜和多變程度,更超越邏輯思維或博弈理論之掌握。即使以今天資訊科技高度發展,在儲存及處理能力上有超乎想像之威力,也不可能在事前窮盡每一步驟之可能反應,納入考慮,而有賴靈活之反應彈性。
在上述現實困難下,使得人們在許多重大而關鍵的決策上,不得不放棄「謀定而後動」的做法。讓事實先發生了,然後再找出有效的做法,就像先讓學生在草地上走出一條路徑,然後再修築這條路。
「開放、整合、彈性」
譬如在創新方面,公司不再限制由內部研發部門或實驗室進行高度封閉式的產品開發,而改由用戶、消費者,甚至同業共同合作進行,即所謂「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策略。
而且在順序方面,人們也無法將規劃與執行分割為前後兩階段,由兩個不同組織部門各自負責進行,而必須將二者整合而成為一個互動調整的過程。這一做法,也不同於傳統的「規劃—執行—考核」模式,如此容許在過程中加入開放、體驗、學習和互動這些要素。
這種觀念上的重大改變,使得組織中原有所謂「企劃部門」不再獨立運作,或擔任主導角色,而以開放性的「平台」機制取代。尤為神奇者,在這機制下,由於數位軟體的利用,甚至不必靠由一個中心單位處理創新過程。
一個類似的例子,像是「Wikipedia百科全書」和「Linux作業系統」之開發模式,二者都是以開放方式接納各種創見,然後經由使用和參與的程序,獲得了一個可以達到人們期望和接受的成果。
類似的情況是,企業對於新事業開發,也不再採取由上而下的策略規劃,設立團隊,分配投資預算、調派人員這種做法;而是塑造一個適合創業的生態環境,透過願景和文化的誘導力量,讓公司內部人員自行創業,以其敏銳的觀察力,發掘市場商機,籌措資金及尋覓志同道合的夥伴,集中全力於開創一個事業,充分發揮個人之創造力和經營能力。
事實上,問題不在於「事先思維,提前準備」的原則,以及「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道理,這種原則和道理還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所應用之任務或工作的性質,例如有許多作業性或機械性質者,的確可以事先詳細分析和規劃,例如在工廠、賣場甚至開刀房這些場所內,有關流程、裝配、檢查性質者,所謂「標準作業程序,SOP」的做法還是需要的,但是到了高層次的策略規劃或創新創業性質之做為,也就是本文中所描述的情況方面,它們是否適當或有無成效,則主要取決於如何因應外界和未來環境因素之改變,那就無法「預為之謀」,而必須給予更大彈性和創意的發揮空間。
管理和組織的典範轉移
重要的是,屬於前一性質的工作已愈來愈多為自動化或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企業所面臨,而且決定其生存和發展的,主要都屬於後一性質的任務。
整體而言,進入數位時代,許多傳統上視為當然的管理和組織理論,甚多已遭顛覆。以本文所討論相關規劃與決策的做法而言,基本上所反映的,就是由過去的那種「由內而外」走向「由外而內」;同時也由「有上而下」走向「由下而上」。這種巨大改變,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