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消息公告
校友會資訊
簡介
組織圖
理事長
副理事長、總幹事
顧問、理事、監事
歷屆理事長及總幹事
基金會資訊
組織章程
組織圖
榮譽董事長
董事長
副董事長、執行長
歷屆董事長、董事
獎助學金
捐款方式
活動行事曆
114年度
113年度
112年度
111年度
110年度
109年度
108年度
107年度
106年度
105年度
104年度
103年度
102年度
101年度
校友資訊
校友專訪
逢甲傑出校友
系友會
社團聯誼會
知識分享
活動剪影
活動照片
活動影片
相關連結
逢甲人
網站連結
入會·捐款·連絡
入會申請
捐款方式
連絡我們
Knowledge
sharing
知識分享
地方創生的重點在 「地方」,而非「創生」
文.圖/侯勝宗博士(逢甲大學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研究所教授兼所長、B型企業王道中心主任)
逢甲大學近來成立了「在地創生中心」,回應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未來社會變遷,本文談談個人在台灣各地的一些觀察。
「地方創生」這一名稱發源於日本,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重建地方的生命力。換句話來說,就是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台灣也正面對人口總數減少、高齡少子化,以及城鄉發展落差不均等問題。行政院於2019年推動地方創生為安全戰略層級的國家政策,透過地方創生與新創結合,復興地方產業、創造就業人口,促進人口回流,逐步促進島內移民及配合首都圈減壓,達成「均衡台灣」目標。
台灣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已經二十幾年,雖略有成效,但卻缺乏永續能力模式,當政府不再補助後,往往就政亡人息,無法自主營運。地方創生則修正了此一盲點,改以鄉鎮市為範圍,期待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另一方面,過去社區總體營造陷入以文化為導向的活動推廣,但卻無法提出可以創造產值與就業機會的地方產業政策。但事實上地方沒有產業與就業機會,又如何能留住青年回鄉發展或吸引外地人才呢?
筆者這二年因研究關係,勤走偏鄉與原鄉,目睹許多偏鄉或原鄉的地方產業政策都十分淺層,未與地方人文歷史與地景生態產生深度融合,導致全國各地都在做大同小異的產業推廣,如地方小旅行、文化深度不足的節慶活動與不具特色的文創商品或農特產品。
事實上,台灣有些城鄉富有豐富的人文與地景,甚至有可能打造成為世界級的文化景點或歷史重鎮,屏東瑪家鄉排灣族的「千年石板古城」舊筏灣,便是其中一例。石板屋是臺灣原住民魯凱族,排灣族及少數布農族和泰雅族用石板建造的傳統式住屋。屏東縣瑪家鄉舊筏灣部落是排灣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至今部落仍保存了13間珍貴且完整的石板屋遺跡,但是當年的石板屋數量高300間以上,若能重建舊筏灣石板屋聚落,應該是重大的文化遺產成就。舊筏灣於2019年榮獲亞太旅行協會(PATA)文化與遺產類金獎,鼓勵當地人近年開始積極發展深度人文生態旅遊,透過傳統頭飾及琉璃串珠DIY、傳統射箭體驗、滿天星空賞星、石板屋巡禮及石板屋住宿體驗等,帶領遊客深入認識這座千年古城。
但是重建千年石板古城與溯源排灣文化是需要時間與大量的文史調查與考古學研究,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資源來投入,這些都是基本功,是急不得的。所幸為保留舊筏灣部落及沿線的北葉部落、原鄉瑪家部落傳統的編織、雕刻及歌舞等原住民文化資源,瑪家鄉公所於2017年向縣府及中央申請此路線為專用道路獲准,並進而向交通部公路總局申請整修費,改善年久失修、安全堪虞的道路。有了專五道路的地方管制後,可以有效控制遊客數量後,下一步才是恢復千年古城石板屋歷史古蹟的地方重建工作。但是,今年春節之際,地方人士迫不急待想要推動「千年石板古城」的專五道路交通接送與導覽解說業務,只是在地方各種配套措施都還未見善之前,冒然開放千年古城給遊客,消費舊筏灣的石板屋,可能會「偷雞不著蝕把米」,將原本排灣族發源地的珍貴文化與地貌加以破壞,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
對瑪家鄉推動舊筏灣地方創生而言,第一步是如何重建排灣族千年古城聚落與文化,因為唯有建立不可取代的「地方」特色之後(例如:石板屋遺產),才提出不可被取代的產業「創生」主張(例如:觀光旅遊)。期待上路三年的地方創生政策,不要本末倒置,切記要先「地方」後「創生」,才可能有生生不息的永續。